泉州城市新會客廳
——記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之際,記者走進位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置身于這個被譽為“泉州城市新會客廳”的亞藝節主題公園,一股股帶著海洋氣息的風從遙遠的地方吹來,這是有著泉州味道的絲路風情。
蔚藍的夢想與海天盛景
走進公園的南入口,第一眼看到的除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幾個石雕大字,還有不遠處立在水中央的“帆影”主雕。
“帆影”雕塑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上圖),主體為鋼結構,造型由兩片帆組成,自底座向
上高35米,最寬部分33米,位于公園的中心軸線上。據介紹,“帆影”寓意著“海絲夢”,寓意著“蔚藍的夢想”。雕塑以實體材料制成,卻形如帆船的幻影,生動詮釋了人類對海洋的夢想。
用大理石鋪設的寬闊廣場上,中間凹陷處有一片淺淺的水體,宛如一面明鏡,將藍天白云、紅花綠樹以及遠處的帆影主雕悉數收集;待淺水漸漸消退,一只只鑲嵌在地面的噴霧頭,噴射出水氣體,霧氣朦朧中,仿佛令人重返泉州港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非凡場景……這就是位于公園南側主入口處的水鏡冷霧廣場。
據介紹,整個廣場面積兩千多平方米,配置水霧噴頭1658只,以水景噴霧的方式,體現海絲文化元素。水鏡廣場通過線性的視覺通廊,結合園內帆影主雕、海上福船造型,營造出一幅古代港口貿易盛大場面,勾畫了今日泉州的海天勝景。
設計施工人員介紹,除了廣場的水霧系統外,四周正在布置的綠化景觀也是很有特點的。分布于廣場四周的條形座凳花壇內種植了鳳凰木,為游人提供遮陰休憩的綠色空間。
綠房子與紅房子
公園中,一座被稱作“山園”的建筑十分特殊。它是由一個個方方正正的矩形,錯落有致地組合而成,建筑外部披上滿是“口袋”的軍大衣,而有些“口袋”里已經種上了綠色植物。
“山園”的設計者,當代著名建筑師朱锫介紹道,“山園”的設計融入了中國園林假山的概念,著意捕捉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體驗。“這將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創意生活場所,在建筑物外部,我們用綠色植物代替巖石掇山,游人能在這里體驗到自然之美。”
“設計‘山園’時,我們希望這個建筑能像閩南建筑一樣,為人們提供大量遮雨避陽的場所。雖然這個建筑并沒有用到具象的閩南建筑的特點,但整體符合泉州的自然氣候特點。”朱锫說。
由水鏡廣場左側步入,一座醒目的刺桐紅建筑出現在眼前。從外觀上看,這棟紅色建筑整體造型有著靈動的流線美,東西兩面藝術景觀墻,用了泉州傳統的一些老材料磚石;屋蓋則是紅色的木柵格百葉,中間偏左位置掏出一個巨型圓洞,一道長坡浮于大屋之上,順著長坡而上,可直接進入庭園的大殿里。
屋頂是透明的,日光輕柔地灑在紅色的地面上,給人以幽靜、恬淡的感覺。由樓梯而下,步行而出,庭院的地面已經用整齊的紅色瓦片鋪好,紅瓦片自然地嵌成海浪小漩渦。
這棟紅色建筑的設計者,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副教授、烏有園社創始人王欣。
幾乎兩三年就來一趟泉州的王欣,對泉州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悟,“老材料、古厝、院落、屋脊線、山海……”說起最具吸引力的泉州文化元素,王欣如數家珍,這也是他的靈感來源。
“用現代建筑的元素來轉化對山的認識。”王欣介紹,整個建筑通體色調選取紅色,是泉州文化的最直觀體現。建筑造型極具線條美,是因為模擬了泉州傳統大厝建筑優雅平緩的屋頂曲線,以現代的材料再現,建立一個如水般輕柔、如樹蔭般清涼的透明屋蓋,表現山形與水形,體現泉州特殊的山海文化。
同時,這個屋蓋實際上還是一個“海浪”的形狀,地面則是由紅色瓦片與舊石材巧妙組織,鋪設成為一張海島圖畫,呼應海上絲綢之路,凸顯泉州的海洋文化以及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而未來,又運用到了“海綿城市”的原理,讓綠草自由生長在紅瓦地面的縫隙間,讓雨水、陽光滲透到地下,用生態循環的方式實現一次詩意的重生。(記者 劉益清 何金/文 林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