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9日訊 青山環繞的村莊里,藏著十幾座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潺潺溪水從屋前流過,好像在述說著當年的歷史。昨日,泉州市文管部門在臺商投資區張坂鎮霞美村,發現了一處有300多年歷史的子母老古井,以及一座百年典當行,當地的村民為我們講述了這些古跡的故事。
村中的子母井,老人說是清朝時建的,現在還在使用
內徑3米 為泉州最大古井
四五座青石紅磚燕尾脊的五間張大厝,排排連著,坐落于霞美村村委會的旁邊。這一排古建筑,是旅居菲律賓的先人黃世美,建于清末民初的。紅磚是從菲律賓運來的,墻上的石雕栩栩如生,但因長年無人居住,有的房屋已經年久失修。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紅磚厝上的磚雕。磚雕上的圖案清晰可見,樹枝上的葉子與小鳥、燈籠上刻的“添丁進財”。古厝前,還奉供了一尊關帝爺,一塊“關帝爺”的牌匾是民國十一年間的。
藏在黃長水、黃光漢故居后面的,有一口內徑長約3米的古井,年代要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300多年。據75歲的村民黃晉昆介紹,這口井原來是一口很大的潭水,用于灌溉,后來變成了井水,供全村人使用。
這口井有一個大井口,兩個小井口,被稱為子母井。打小,黃晉昆就沒見過這口井干枯過,每天的清晨和夜間,這口井邊就像集市一樣,村民們聚集在這里打水、洗刷。為了安全起見,后人用石欄將井口圍起來,再后來,就將井面遮蓋了一半,如今還有許多村民吃這口井的水。泉州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介紹,這是泉州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古井。
清朝的典當行遺址,后人找出牌匾比劃上去
坐轎挑白銀 化解兩家仇怨
說到村里最響亮的一戶人家,是清末民初年間,開典當行的黃世遠。黃世遠生于1861年,卒于1918年。喊他曾祖父的黃建生,珍藏著一塊170多年歷史的牌匾。聽說村里來了很多文管專家、古建專家,他趕緊將這塊牌匾抱出來。牌匾上寫著“益裕稅典”四個大字,旁邊寫著“同治癸酉夏”。
黃建生說,太爺爺當年開典當行,有過這么一段典故。當時鎮安鋪埕邊村駱氏,有兩戶親堂因事糾紛,互不讓步,雙方遣散老幼,關門困戶,劍拔弩張,準備械斗。當時,官府也拿他們沒辦法,有人建議請德高望重的世遠先生出面調停。
先生見義勇為,欣然接受請求,遂攜帶白銀數百,坐轎趕赴埕邊;官府吩咐折沖,雙方接受和解,這場一觸即發的械斗終于避免。為了答謝世遠的恩德,官府特送上一塊“為善是福”的牌匾給他,如今,這塊牌匾仍鑲在古厝的門墻上。
黃世遠也在村里建了一排古厝,留給現今的后代。如今,黃建生這輩的9個兄弟姐妹,有的在香港,有的在上海,有人從政,有人經商,也算是村里的名門望族了。(厝邊記者 尤燕姿 夏鵬程 文/圖)
□延伸閱讀
泉州的古井有不少典故,據明萬歷《泉州府志》記載,當時泉州市內“井三十有八”,當然這指的只是那些比較有名的古井,散落民間不知名的井數不勝數。
狀元井:市區孝感巷的狀元井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口井與南宋狀元曾從龍有關,據傳曾從龍的母親是在這口井邊生下他。
荔枝井:閩南有句俗語說:“富呀像李五。”明代晉江李五古厝邊有一荔枝井,井口呈四方形,這口荔枝井是李五的四媳婦夏天浸泡荔枝的地方。荔枝容易上火,整擔荔枝運來后,先懸放到井里冰鎮后再食用。
成功井:開元寺后面有一條古井巷,巷里有成功井,這口井與鄭成功有關;而施瑯故居里前廳和中廳之間有口井,這口井則與施瑯有關。
夫子泉:老井位于府文廟廣場舞臺東側。南宋隆興初年,該井清泉涌出,甘香特異。古代文人王梅溪題詩盛贊,后人勒石“夫子泉”志之,建石亭加以保護。明萬歷《泉州府志》描述,這夫子泉是宋代一位教授黃啟宗派人挖掘出的。據悉,過去考生要進京趕考前,都會特意來飲一瓢夫子泉水,希望能幸運高中。據住在府文廟附近的老人講,夫子泉的井水很淺,數米可汲。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夫子泉呈四角形,井口黑褐色,井上用一個帶橫桿的鐵圈鎖住。(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