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4日訊 “供給側改革”在2016年成為了制造業無可爭議的熱門詞。
什么是供給側改革呢?按官方的解釋,就是對供給側進行機構性調整,通過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來達到有效供給。應該說,“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既是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工作,也是改革所要達到的效果。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制造業受困于產能過剩,“一帶一路”指明了一個向外發展的戰略方向,而供給側改革則是對內的一個行動綱要。而對于以制造業居多的泉州民營企業來說,已經更早地意識到了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以鞋服產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率先啟動了以市場零售為向導的供應鏈改革,而新興產業、智能制造業成為了過去一年貫穿泉州經濟的轉型熱點。
通過對供應鏈的有限管理,企業能有效達到去產能、去庫存的目的,而新興產業和智能制造的引入,則進一步降低了成本,彌補了產業短板。這些都為傳統制造業的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技術的大量應用,更是讓泉州傳統企業的供給側改革駛入了快車道。
根據泉州工商部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泉州市各類市場主體總量首次突破50萬戶大關。近兩年來,泉州新增的近20萬戶市場主體中,近80%來自新興的科技產業和互聯網、貿易、研發、銷售、設計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這為泉州的供給側改革帶來了新的產業環境和基礎,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泉州經濟的轉型升級將邁入新的層級。(海都記者 陳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