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名不見經傳,人均收入僅僅3000多元,20年過去了,如今的東張村人均收入高達近3萬元,是泉州市聞名的油畫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2020年12月,全國“知名主流媒體泉港行”走進全國文明村——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采風,感受這里的發展變遷。
界山鎮東張村黨支部書記陳志成:“我們村自建區20周年以來,整個村的鄉村旅游打造,整個村的發展歷程,最主要就是‘興了產業,留了鄉愁 ,紅了日子’。”
走進東張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界山鎮東張村村民陳壽泉:“那么20年前整個東張村,應該說是一個純粹的農業村。有很多勞動力都到外面去討生活。”
眼看村里人氣日漸凋零、土地逐漸拋荒,東張村兩委干部心里清楚:要富民必須先強村!于是,東張村開始求變。
界山鎮東張村黨支部書記陳志成:“我們這個土地流轉模式從2008年5月開始流轉,把整個1200畝土地,全部流轉給我們的利農集團公司。”
土地經營權流轉引進大棚蔬菜種植這一舉措,為村集體每年增收33萬元,并帶動了部分村民增收致富。
不僅如此,東張村還積極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并引導村內企業建設果蔬包裝收儲、物流配送中心等農業配套項目,將農業產業鏈條由種養延伸到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形成產業體系。
此外,積極引進維真工藝油畫、壹加壹日用品廠、如家家具、和誠鞋業、安踏鞋業分廠、東華雨傘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外來人員的密集進駐,為惠華商貿街300多家店鋪帶來了村民商機和就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20萬元,并帶動3000多人就業。
利園農業負責人莊月霞:“我們公司是2008年5月進駐東張村,這13年來我們也一路見證東張村的變化,其實從最開始到現在,東張村的發展就非常的好,也變化非常大。”
隨著東張村產業的發展壯大,返鄉創業的村民逐漸增多,維真油畫和天馬城地產項目就是東張鄉賢“回歸”的創業項目。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東張人還不忘留住鄉愁。在東張村,除了油畫村頗負盛名,它還有著“華僑村”的稱號。在這里,一棟棟中西合璧的南洋樓,述說著海外游子對家鄉的無限眷顧。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承載著海外僑胞情感記憶的南洋樓,也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被空置或荒廢。為了能夠讓南洋樓重新煥發生機、永葆活力,從而留住鄉愁,留下這份難能可貴的記憶,東張村卻自有一套妙招。
優加眾創創始人柯龍俊:“把南洋樓里面下南洋的創業精神,給它活化利用,我們帶著團隊來開展一系列的陪伴式鄉村建設。從文創開發到南洋樓的活化利用。”
如今東昇樓、永福樓經過文創團隊的恢復、建設與改造,在一番“淡妝濃抹”下,曾經荒廢的南洋樓變成村里的百姓書房、兒童之家、鄉村記憶文化館、界山鎮僑史館和休閑活動點。在這里,不時開展一些豐富的文創文化娛樂活動,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年代久遠的古榕樹枝繁葉茂,連片的荷花池水清花美,中西合璧的“南洋樓”別有韻味,新建的休閑公園、村民廣場、沿溪休閑長廊等設施遍布村內,東張油畫村,儼然已經成為人們周末休閑游玩的網紅打卡點。
東張鄉賢寄語
陳慶堂:“希望我們東張村,能夠繼續發揚我們先輩們重信義,敢拼搏的闖南洋精神,積極奮力拼搏,創新創業努力打造,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榮的宜居新農村。”
陳祖基:“希望東張村的下一輩,拿出奮斗的精神、走南洋的精神,把東張村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陳支平:“我祝愿20年后的東張村,更加富足更加和諧。”(泉港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柯金明 劉怡敏 張彬彬 陳嘉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