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七星燈”習俗為泉港元宵期間的獨特民間習俗。“七星燈”原名“姑仔燈”,為農村七月普渡產物。其燈綁在一根長一丈多的竹竿上,竹竿頂端糊有紙仙鶴,腳下掛有六角燈罩,每角掛一盞主燈,謂之“魁燈”。燈籠用細竹編成,古典棗形,外糊棉紙,燈東側彩繪“兩童子戲騎麒麟”圖,西側交叉“天賜麟兒”紅字,外表涂桐油,點燃后明亮奪目。連同紙仙鶴共七盞燈,得名“七星燈”。相傳清代有位外地孤人,流落到泉港一帶,經他撫摩過的小兒能祛病消災。多年后,村民在中元節掛孤仔燈祭奠以寄懷念,也借此祈求人丁興旺和科第發達。閩南話“燈”與“丁”同音,在傳統文化中“燈火”又寓意生命延續、添丁進財。搶“七星燈”在山腰、前黃、峰尾一帶十分盛行,搶燈形式不一,搶到后各村習俗不同。2007年1月,搶“七星燈”習俗入選首批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