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26日 昨天,那首《烏蘭巴托之夜》是否感動了你,譚維維改編原詞,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詠唱父愛,以此紀念她逝去的父親。
歲月依然,想念如故,何以念你?海都報昨日啟動“睹物思人”清明策劃,征集你與故人遺物的故事,如果你有一份珍藏的遺物,一段難以忘卻的故事,請告訴我們,讓我們為你的遺物鄭重拍張照,在清明來臨之際,以此紀念一位特別的TA。今天的故人遺物故事來自48歲的南安中醫張金鋤,聽他娓娓道來,余熱溫存。
扁擔脈枕念父恩
14年前,父親走時才75歲。多年過去,他的一根扁擔、一個脈枕,我一直收在身邊。
生前,父親是個老中醫,每當采藥、行醫時,他都帶著扁擔和脈枕。扁擔是楠木做的,是由爺爺傳給父親的,兩物件都陪著老人懸壺濟世60多年。
父親童年凄慘,早時,爺爺到馬來西亞賣菜,父親8歲那年,正是日本侵華戰爭前夕,爺爺帶著行囊錢財趕回家,誰知,路上遭遇搶劫,幾十年的積蓄都被搶走。回到家,身上只剩一根扁擔了。家中田地稀少,爺爺從此窮困潦倒。那年,奶奶生病沒錢醫治,竟選擇上吊,留下爺爺獨自照料一對兒女。然而,禍不單行,父親14歲那年,爺爺雙目失明,依舊沒錢醫治,郁郁而終。
爺爺過世時,父親才14歲,為了要照料好妹妹,白天,他帶著扁擔上山砍柴、打獵,然后走到幾公里外的城鎮去賣錢。而雙親因疾病纏身而終,讓父親決心學醫治病。每個晚上,父親跑去附近幾個老中醫家中,學習給人治病。老中醫見他孤苦伶仃,不僅教他醫術,還送醫書給他。父親很勤快,學醫時,總是幫忙燒水、打掃房子。采藥、撿藥、煎藥,他也從不偷懶。很快,他就能獨自行醫了。
扁擔
30多歲時,父親成為鷹廈鐵路興建時的隨隊醫生。鐵路建好了后,他回到村里,又成了赤腳醫生。從此,他經常帶著扁擔上山采藥。帶著精致的脈枕,給人號脈。父親不僅醫術好,而且為人善良,村民喊他“傻伯”。
半夜三更,聽到村民來敲門,他立馬背上行醫箱,趕去看病人。幫村民治病,他也從來不多收一分錢。見病人家窮,他就一分不收,還經常上門關心。生前,他常說,自己的雙親就是太窮,沒錢治病才死的,“我行醫治病,就是要救人的,不為賺錢。”
上世紀80年代,父親的醫術在附近村里有點名氣。一個菲律賓老華僑回家探親時,一直拉肚子,找到父親。他只給老華僑開了一帖藥,病竟然就好了。從此,村里人又給我父親取了外號“帖仙”。
如今48歲的我,也是一名中醫。父親生前的話,常常在我耳邊響起,父親說“行醫不是要賺錢,而是要懸壺濟世。”我的兒子漸漸長大成人,我也盼著,他也能像他爺爺那樣善良。
(講述人:張金鋤 南安官橋嶺兜村 48歲 中醫)
征集令
1.遺物故事征集
你是否也有這樣一份遺物,藏在箱底,鎖在抽屜,擺在書架,掛在墻上………讓你時時追憶。
又將一年清明季,你又會以怎樣的方式,珍藏和懷念他?
告訴我們,你與遺物的故事,讓我們為它鄭重地拍張照,紀念一位難以忘卻的故人。
2.開通“天堂信箱”
每年清明,海都報都會推出“天堂信箱”欄目,為讀者提供一個寄托哀思的平臺,如果您也在緬懷、追憶逝去的親友,或是感恩生命中那些珍貴的故人,可以化思念為文字,將那份真摯思念,傳遞給我們。
參與方式:
1.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留下你的聯系方式;
2.關注微信“海峽都市報大泉州(微信號:big-qz),把你想分享的遺物故事告訴BIG哥;
3.投稿至郵箱hdttxx@126.com;
4.微博參與:寫下故事+圖片,文字標明“清明 睹物思人”,并@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海都記者 林繼學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