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雙管齊下,開啟“文都”“海絲”互動的嶄新嘗試
“文都”建設漸入佳境,我們的思考也逐步深入。
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交融的趨勢日益明顯,文化已經成為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我認為,東亞文化之都建設,正是帶動區域發展重要的動力源和助推器,更是以文化促開放的歷史契機。
泉州是幸運的。當前適逢國家大力推行“一帶一路”戰略,在歷史與現實的坐標上,泉州橫向是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縱向則是聯合國在中國唯一認定的“海絲起點”。把呼應國家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與“文都”建設巧妙交融,我們順勢開啟了“文都”與“海絲”互為平臺、互相促進的嶄新嘗試。
一個典型例子是,泉州今年兩度前往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以“海上絲路”唯一代表城市的身份,舉辦了“絲綢之路與創意城市”展覽和《中國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動,不僅弘揚了“海絲”文化,更向世界推介了東亞文化之都。
接下來,由中國國際商會、中國貿促會、中國品牌促進會主辦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將于月底在泉舉行。而在文化部“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活動方案中,來自泉州的活動占據四席,數量居全國設區市之首。
文化與經濟的潛移默化、良性循環,更推動著城市向前發展。全市經濟總量今年又將邁上新臺階,并已連續第15年排列全省首位。更多領域的經貿合作正“借船出海”:前三季度,泉州外經貿各主要指標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外貿總額達234.7億美元,居全省第二;新批外資企業94家,合同外資額12.5億美元,比增四成左右;泉州納入省“三維項目”動態系統的外企對接項目在庫項目數、總投資及今年實際完成投資三項指標均居全省首位。
此外,前9月,泉州還新增23家企業赴境外投資,投資額達4444萬美元,比增達2394.34%。
未來,我們期待充當“東亞文化之都”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雙重先行者,打造一艘世界級和國際化的文化航母。
(十)世人見證,城市品牌內涵不斷豐富
“文都”建設,也讓我對城市內在有了更深認識。
在接受央視及鳳凰衛視采訪時,我曾以“四個泉州”和“七個都”,重新闡釋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嶄新內涵:
“四個泉州”:一是有836萬人口的“本土泉州”;二是分布于120多個國家,泉籍僑親人數達900多萬的“海外泉州”;三是海峽對岸的臺灣,與泉州血脈相連、五緣相通,有著900萬泉籍臺胞的“對岸泉州”;四是闖蕩于全國各地,建起192個異地商會,人數達200多萬的異地泉商,構成了“異地泉州”。
“七個都”包含了:德化瓷都,安溪茶都,晉江鞋都,石獅衣都,惠安、南安的石都,以及永春香都。這些扎根縣域經濟的特色之都,共同構成了“東亞文化之都”的筋強骨健,氣脈綿長。
如今,他們經過“文都”與“海絲”的雙重發酵,已然澆鑄融合為泉州城市的金字招牌。借此,泉州也得以承辦更高端的國際性活動,同更多一流城市對話。6月,泉州首次承辦國家級國際會議——首屆中國與阿拉伯城市論壇,并倡議建立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不久后,泉州也還將牽頭舉辦九城“海絲”申遺聯席會和文物聯展,推動“申遺”走完最后一公里。
不僅是國際交往平臺的升級,作為“文都”,泉州也被前所未有地矚目。日韓主流媒體對泉州活動年進行了全方位播報。馬來西亞、丹麥、塞爾維亞、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土耳其等8國城市先后舉辦泉州圖片世界巡回展,有力擴大了“文都”影響力。
國內官方部門和權威媒體同樣將我們作為文化建設與“海絲”先行的橋頭堡。由中宣部立項,國僑辦、中新社主辦的“新世紀絲綢之路經濟論壇”和“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活動選擇在泉州揚帆起航;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道活動,將泉州作為海上絲路起點城市,與北京、西安三地同時啟動;泉州城市宣傳片、《光耀東亞》等專題頻頻通過央視國際亞、歐、美和阿語版向世界播出……
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年多來,泉州以或古典、或詩意、或現代的多元形象,出現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等國內高端媒體的聚光燈下。
當前,全省上下正積極貫徹習總書記來閩視察重要講話精神,搶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大好機遇。當中,東亞文化之都和“海絲”先行區建設正是泉州“勇擔當、打頭陣、走前列”的雙輪驅動,我們將把二者帶來的城市品牌知名度轉化為實際效益,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