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爭鳴
古城工作室更便于創作思考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思立
盧思立在市區花巷原工藝美術廠大院內,有屬于自己的、百來平方米的工作室,這里曾是半個多世紀前木雕廠廚房。老舊的磚瓦房,如今下雨時墻壁會滲雨,盧思立就自費請人來修補。在他看來,能在古城里擁有工作室,雖然破舊些,也比在其他地方更便于創作思考。
他說,現在許多工藝美術師各自尋找工作室,若是沒有人引路,外地游客來了遍尋不著。老城區里如果能有工藝師云集的工作室,大家交流溝通起來方便,有助于彼此藝術靈感的激發。在花巷原工藝美術廠大院內,“泉州市工藝美術館”項目還停留在圖紙之上,若能有官方設立的工藝美術館項目,能使許多本土工藝名家安身古城,更能激發大家創作發展的意愿。
古城建筑分類制定整治措施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
2008年起,受農工黨泉州市委的委托,陳建中和黃明珍、陳冬瓏開始對泉州古城的保護利用與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進行調研,并形成文字建議,作為2009年政協委員提案,遞交市政府研究。
調研結果是,專家們認為,古城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古城許多景點稍加整理,就可以成為旅游線路的重要參觀點,但它們比較分散,很難捆綁開發,首先可以做的,是以西街片區為突破點。
陳建中進一步解釋說,以西街開元寺為核心區域,帶動古城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推出古城文化旅游,對區域內的建筑分為絕對保護、相對保護、控制建設三類,制定相應的保護整治措施。
代表、委員聲音
古城復興別忘中山路
泉州市人大代表、鯉城臨江街道伍堡社區黨委書記康黎英
康黎英說,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這是我省建筑物首次獲此殊榮。泉州中山路建筑風格多樣,古城復興不應忘了中山路。
今年年初兩會上,康黎英提出中山路應及時清淤,已得到市政部門的建議落實。現在,她又計劃著寫一份代表建議,提交2014泉州兩會。
康黎英說,中山路的房子都是70年以上的危房,雖然現在中山路的商業氛圍已經淡化,但建筑價值仍在,古城復興時應考慮對中山路進行景觀提升和危房改造。
多引導民間資本參與
泉州市政協委員陳篤恒
陳篤恒認為,泉州的城市定位就是歷史文化名城,獲評“東亞文化之都”也是得益于這一深厚的城市底蘊。如何利用這一名號挖掘城市價值、推動城市建設,從而帶動泉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思考。
他建議,好酒也怕巷子深,官方應多投入,并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建設,促進城市文化發展。他說,曾參觀過喬家大院,這座大院不單純是一個古跡,還帶動了很多客流,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循環投入,政府和百姓都從中受益,整個大院的保護也更有保障。這一點,值得泉州學習和借鑒。
讀者建言
@黎明大學海峽文化學社:泉州的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主要針對幼兒園、小學、中學開展,高校涉及得少。建議籌備成立“泉州市高校閩南文化社團聯盟”,辦屬于高校師生自己的閩南文化節。
讀者鄭云燁:市區應規劃一條步行古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聚集在一起,展示手藝與作品,并讓其常態化,可以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和接觸到泉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