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5月13日訊(閩南網記者陳玉玲 文/圖)在泉港南埔,有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也是泉州唯一的孤島行政村,它的名字叫惠嶼島。靠海吃海的小漁村里,聚集著兩三百戶漁民。多年來,肖順真和兒子肖錦璋接力成為“孤島”鄉醫,守護村民們的健康。
坐船抵達惠嶼島,在碼頭就能望見鄉村診所。49歲的肖錦璋是泉港區南埔鎮惠嶼村衛生所醫師,每天駐扎在此,一個人既是醫生,也是保潔員,一天24小時在崗,盡職盡責。
人物名片
曾就讀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熱愛農村衛生工作,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承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各項任務。2020年,被評為“最美醫師”榮譽稱號。
走出海島的醫生
1972年,肖錦璋出生在惠嶼島,從小在島上長大。父親是村里唯一的“赤腳醫生”,打從記事起,村民們就經常來找父親看病。在父親的影響下,肖錦璋也走上了從醫之路,還獲得了到島外學習念書的機會。
完成學業后,他在泉港棲霞開了一家診所,幫附近的居民們看病,收入還過得去。基層醫生像萬金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么都要懂一點,都得管用。周邊的老人、婦女、小孩、成人生病,都喜歡找他幫忙看一看。
在這個小診所里,表面是歲月靜好的時候多,實則也常有波浪洶涌。
20多年前的清晨,一名大學生來到診所求醫。在了解病史時,大學生說自己三天前因一直咳嗽,打了青霉素。肖錦璋檢查發現學生的手不停抽筋、臉色發白,診斷為青霉素過敏。情況緊急,若不能及時得到正確診治,后果不?設想。他緊急給學生做了抗過敏處理。半個小時后,這名大學生的情況慢慢好轉,他也才慢慢放下心來。經此一波,他更深刻領悟到基層醫生在關鍵時刻“救死扶傷”的價值。
傳承父親的志愿
在肖錦璋的行醫路上,父親肖順真無疑是他的引路人。
如今的惠嶼島,風光秀麗,是美麗的旅游景點。但在幾十年前,惠嶼島的條件很艱苦。肖錦璋還清楚地記得,從前的村道都是土路,大家的房子也很破舊,狹窄的路段,兩人都無法并排行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固執的父親把一輩子的時光都留給了鄉親,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島上的第一任鄉醫,一干就是50年。直到前幾年,因為身體原因,這位“赤腳醫生”才不得不停下來。
島上沒有醫生,村民們生病誰來看?
肖順真把“主意”打到了兒子身上。他給肖錦璋做起了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回到家鄉來,接替他未完成的工作。面對父親的提議,他糾結過也拒絕過,但最終還是決定關掉診所,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島嶼來。去年2月份,面對仍是未知的新冠肺炎疫情,肖錦璋正式入駐惠嶼島,一方面承擔抗疫工作,一方面也正式開始了鄉醫的工作。
令他下定決心的,除了父親殷殷的期盼,還有從小到大跟厝邊頭尾的“人情味”。這份獨有的家鄉味,是走在路上村民們的問候聲,是村民們泡茶話仙的自在感,不管生活在哪里,它都無法替代。在島上,他漸漸領悟到父親堅守的背后那份樂于簡單和甘于寂寞的滿足,那是因為有一股無聲的力量在支撐著他。那份力量,是熟悉的鄉音和濃濃的鄉情,也是島民不言的依賴和父親自覺扛起的責任。
24小時在崗的醫生
船只,是惠嶼島與外界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這幾年,島上的年輕人和小孩多在外工作、讀書,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多是中老人為主。他們的健康意識差,有了病常常硬抗著,小病拖成大病。
肖錦璋的診所搬到村委會,經過改善后,診所里添置了儀器,還設了病床,醫療條件正逐步改善。
散步路過診所,看到肖錦璋坐在里頭,村民們也喜歡進來坐坐,讓他幫忙把把脈、量量血壓、測測血糖。小漁村的診所,有自己的一套流程,不用掛號預約,來了就給看。除了生病拿藥,基本都免費。
從肖厝碼頭坐船到惠嶼島大概需要15分鐘,接駁船一小時一班。當上村醫后,肖錦璋就在島上住下來了。他一個人住在老家房子,自己洗衣做飯。除了去南埔醫院開會,他一般不離開惠嶼島,為的是在村民們需要的時候能及時趕到。
每天早中晚,不管有沒有人,他按時開門營業,下班時間也開著手機,24小時在崗。
談到肖錦璋,村民們的印象都很不錯。
數日前,60多歲的肖阿姨才剛找肖錦璋看病。她說,肖醫生隨叫隨到,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天天上班”。
在診所旁開超市的老板娘林女士則說,自己嫁到惠嶼島20多年了,肖醫生給人的感覺是熱情,對村民們挺好的。
曾被評為“最美醫師”
22個健康檔案文件盒
跟其他人相比,肖錦璋可能是最不喜歡穿白大褂的醫生了。接觸的都是同村的老人、小孩,他擔心有距離感。7月底,肖錦璋在島上召集了村民體檢,凡是65周歲以上的村民都能免費做檢查。
體檢開始前幾天,他帶著紅色的通知單入戶分發。怕年紀大的老人會忘記,他還提前一天用村里的大喇叭再喊喊。體檢當天,村民們如約而至,這也是診所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行動不便的老人,他會擇日帶著藥箱上門體檢。
肖錦璋帶著藥箱去入戶(受訪者供圖)
這些體檢結果,肖錦璋還要一一更新、錄入到居民的健康檔案中。
給村民們設健康檔案,是父親留下來的習慣。肖錦璋來到惠嶼島后,細化了檔案資料,詳細記錄了每位居民的身體情況,特別是村民的一些慢性病,他記得更仔細。他把每家每戶的健康情況整理好,按順序放入22個文件夾。紙質版的資料,他用手寫板一字一句寫到電腦中,以備不時之需。
他幫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
人口越來越少的海島,除了日常工作,需要學會忍受寂寞和孤獨。守護惠嶼島,這對父子付出了很多。但少了人口的海島,并不會因此就少了疾病。只要有病人,島上就永遠都需要醫生。這份工作,看似不起眼,但島上百姓缺了它,還真不行。
他們說,希望家鄉的醫療條件能越來越好,也能吸引更多人來海島生活、工作,一起守護村民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