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傳統節日“七夕”,因源出“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被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而在泉州,七夕又稱為“七娘媽生(日)”,按照傳統習俗,家家戶戶要祭拜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七娘媽”,準備“七娘媽轎”、“七娘媽亭”、糖粿、花粉、扎成串的千日紅等。
老車家的﹃七娘媽亭﹄手藝,已傳了百年
“糖粿”像少女酒窩被喻為“情人果”
“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泉州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面食。傳說,每年七月初七,喜鵲會搭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見。相愛而不能相處,牛郎織女見面時相擁而泣,而糖粿就是用來盛裝牛郎和織女相會時落下的眼淚。所以,很多年輕人也將其喻為“情人果”。
在西街,今年54歲的江朝紅,每逢七夕來臨之際,厝邊頭尾都會提前交代她多搓點糖粿。她介紹道,糖粿以糯米粉為食材,有紅色和白色兩種。而糖粿的做法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后,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后用拇指往中間一壓,使其中間下凹即可。做好的糖粿看起來就像少女的酒窩,煮熟后拌上花生碎和白砂糖,一口而入,Q感十足。
焚送“七娘媽轎”“七娘媽亭”為孩童祈福
除了糖粿,七夕這天,泉州人還要購買紙糊的“七娘媽轎”“七娘媽亭”,買胭脂、扎花、花粉等讓“七娘媽”打扮。
泉州民俗專家介紹,“七夕”泉州有焚送“七娘媽轎”、“七娘媽亭”的習俗。在泉州的民俗文化中,“七娘媽”(即七仙女)為婦幼保護神,而七月初七是“七娘媽”的神誕。“七夕”到,不少家庭會買“七娘媽轎”、“七娘媽亭”,焚燒獻給“七娘媽”,為家里孩童祈福。
而這段時間,泉州古城街邊有不少小販也賣起了這些東西。“七娘媽轎”用竹篾扎成,七頂轎子并成一排。西街手工制作“七娘媽轎”的謝紅說,她每年都會賣出4000多個“七娘媽轎”,今年為了保證供應充足,她從4月份就開始制作了。
“七娘媽亭”則是牛郎和織女的住所,共三層,最上一層是織女做工和化妝的地方,上面畫有剪刀、尺子和鏡子等圖案。中間一層貼有喜字,這是七娘媽和牛郎成親的地方。而最底層則畫有桌椅,是用來宴請織女的。根據一些老人介紹,“七娘媽亭”的用法講究,如果是新婚夫婦、剛生小孩以及家里有16歲以下小孩的人家,就必須用到“七娘媽亭”。
“七娘媽亭”的制作手藝精細,西街的老車家是厝邊們最熟識的。今年68歲的車金生是家里第三代“七娘媽亭”手藝人,這也是百年傳家的手藝。每年,車金生和老伴黃麗珠,都要用4個月的時間制作千把個“七娘媽亭”。(海都記者 柳小玲田米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