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懼
智能機用兩年看到“更新”就怕
無獨有偶,從安溪農村進城帶孫子的陳阿婆也有不小的困擾。
“幼兒園通知要出示健康碼才能進入幼兒園,我不會操作啊。”陳阿婆的孫子今年入讀幼兒園,她負責接送孫子。剛開學半個月,她只需拿著接送卡就能順利接到孫子。但上周一次放學,幼兒園通知家長需出示健康碼后才能入園接孩子。這打了陳阿婆一個措手不及,她不懂何謂“健康碼”。
記者在豐澤區某公辦幼兒園門口遇到陳阿婆時,她和多位老人一樣被“八閩健康碼”難住,有的老年人智能手機用得不熟,有的則是用老人機,他們只能待在校門外的角落干著急。
陳阿婆讓一名年輕的家長幫忙操作,發現手機沒有下載軟件。等下載好后,她又記不得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無奈之下只能打給兒子求助。
記者看到陳阿婆可以熟練地跟兒子進行語音通話。陳阿婆說,她今年65歲,2年前就學會了如何使用微信,微信支付、發朋友圈、視頻語音聊天都已經熟練掌握。原本,來到城里生活,她自己感覺沒什么壓力。但智能手機對她而言,依然只是一個與人溝通交流的工具。
“智能手機經常出現‘更新’,不敢點,怕點錯。”陳阿婆坦言,她根本不懂什么淘寶、抖音,手機里除了一個微信,沒有其他任何軟件。
失落
越智能越不便感覺被“拋棄”
“老人看病預約會遇到種種不便,這對于無子女的孤老或者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來說,情況尤為突出。”從事社區工作十幾年的陳元豐深有感觸,他曾做過一番調研,信息化技術應用突飛猛進,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操作,老年人卻一頭霧水。在他看來,醫院掛號信息化給老年人就醫帶來的“不便”,便是“數字鴻溝”的典型表現。他指出,對老年人而言,類似的“不便”如今比比皆是:不會用打車軟件,招手打不到車;沒有智能手機,沒法掃碼點餐;不會用12306,逢年過節搶不到火車票……“這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感到,自己被‘拋棄’了。”
“科技進步太快,我們跟不上時代了。”在晉江青陽街道霞行社區,100多位老人樂享著每天的免費午餐。社區活動中心里,老人有的看看報紙,有的打打牌。當記者問老人們會用智能手機嗎?老人們都笑著說,智能手機挺復雜,他們很難學會。社區老人會第一分會會長張金生告訴記者,社區里的老人生活圈子都比較小,如果有智能生活的需要,都會讓子女幫忙。
業內人士指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技術越進步,“數字鴻溝”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近年來非常典型的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會
在時代發展面前,需要從社會到家庭給予老年人群體更多關注,在改進公共服務的同時,幫助老年人盡快適應“互聯網+養老生活”新模式。
人性化措施方便老人
針對一些老人沒有智能手機、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情形,國內各地出臺了用身份證、市民卡、紙質健康證明等代替健康碼的措施。記者走訪中心市區也發現了不少針對老年人的人性化措施。
在泉州市區客運中心站,進站大門設置了兩個通道,左側為“綠碼快速通道”,右側為“下載登記通道”。記者看到不少老年人因為無法出示健康碼,在工作人員提醒下,只需拿出身份證來到右側進行登記同樣可以進站。工作人員表示,考慮到不少老年人群體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便增設了一個人工服務通道。同樣的做法,在醫院、機場等場所都留出了人工服務通道。
公交車是很多老年人出門的首選。記者從市公交公司了解到,不同年齡的老人可以辦理敬老卡或者愛心卡,享受乘車半價或者免費待遇。從今年3月31日起,泉州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新增12條優待線,老年人刷卡乘車優待線路達到86條。這為許多不會掃碼乘車的老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東海街道法石社區則組織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為轄區中老年人及未使用智能手機的居民申領個人“健康碼”,并打印成紙質證明,方便居民出行。
大力開展老年教育
昨日,泉州老年大學微課堂秋季學期第一課正式開播。據了解,微課堂精心挑選了8門老年人喜聞樂見的課程,固定在每周一更新。受疫情影響,今年泉州老年大學并未開展線下面授教學。不過“停課不停學”,學校通過泉州老年遠程教育云平臺按原計劃進行授課。“我們通過推送手機微課在微信公眾號播放,大家可以自行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學習。”泉州市老年大學教務處主任林瑞營介紹。
據了解,早在2016年,老年大學就開設過微信課,教授老年學員如何使用智能手機。近年來,泉州老年大學大力推進“互聯網+老年教育”,開展網絡進教室、老年遠程教育等做法,讓老年人感受到老年教育的便捷。截至2019年10月,全市已經辦各級老年大學2535所,在校學員33萬多人,占全市老年人總數30.06%,普及率、入學率繼續居全國前列。
探索智慧養老服務
“人老了,手也不靈活了,智能手機總用不明白,社區老年課堂專門為我們開設了智能手機使用培訓班。你看,這是我的書法作品,我也會發朋友圈了。”74歲的王大爺一提到社區開設的老年大學就特別開心。據了解,近年來,豐澤區圣湖社區、豐澤社區等老小區每年都會專門開設一個貼近老年人生活需要的課程,書法、繪畫、手工、智能手機應用,每一課都開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
晉江市晉陽社區幾年前就利用智能硬件與智慧養老平臺,建成了晉江首個智慧型居家養老服務站。社區不僅為老人提供常規的老人休閑、娛樂的基礎配套設施,還落實“醫養結合”,引進高端智能設備,創新科技運用大數據科學管理老年人健康。在未來,社區將深度推進“互聯網+養老”,為老人提供更多智慧養老服務。
記者從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了解到,我市已經基本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一縣一福利中心、一鄉鎮一敬老院。全市在智慧養老方面不斷探索,將更智能化、小巧化、多樣化的終端設備運用其中,讓兜底的老人可根據自己的佩戴習慣選擇智能機、手環等終端設備,實現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未來更加精準。
技術有高度但也需要溫度
數字化時代,最需要社會提供便利的老年人群體,卻常常感受到的是不便。如何讓老年人也能分享數字紅利?
差異化保障老人的需求
情感專家張秀云表示,數字化時代,保障老年人不成為“局外人”很重要。在防疫常態化下,有些公共政策要兼顧到特殊群體,通過差異化的方式,保障他們的一些權利和需求。
“有些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較慢,動手能力差,甚至對數字生活持觀望、猶豫甚至抵觸的心理。但這些老年人大都屬于數字可塑群體,只要對他們抱有耐心,加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完全可以讓其中一大部分老年人享受到無障礙的數字生活。”張秀云表示,各機構、企業在推出業務功能時要為老年人開設“綠色通道”,做到程序操作簡潔易懂。此外,作為子女,也要多些耐心,多些幫助,盡量幫助老年人適應智能化、數字化時代。
智慧養老消除后顧之憂
“老年人怎樣融入時代,除了為他們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我們還應該在養老助老方面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泉州師范學院副教授張超介紹,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居家養老必然成為一種趨勢。通過當下推廣的居家養老模式,有助于智慧養老開展。
他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增加政府購買的智慧養老服務內容。同時,智慧養老的服務要走專業化道路,需要吸引專業化人才參與,加大對專業人員的培養和扶持力度。此外,政府部門還可與志愿者團隊進行合作,大量開展上門助老活動,不僅幫助老人渡過生活上的困難,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記者 張曉明 文/圖(除署名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