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某和徐某是男女朋友關系,他們分別注冊5家公司,互為法定代表人和監事,每家公司注冊資金達千萬元,涉科技、互聯網、商貿等時髦行業。不過,他們可不是大眾創業新星,而是為了買賣對公賬戶牟利。近日,經法院終審,兩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案情:賣對公賬戶
致人損失140萬元
石獅法院介紹,方某(女)是某地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三學生,與社會青年徐某系男女朋友關系。
2019年8月,徐某、方某經事先商量,在明知他人欲使用銀行卡進行信息網絡犯罪的情況下,仍將各自的身份信息等資料提供給徐某的朋友羅某(另案處理),注冊了安徽食乏商貿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每家公司注冊資金都達千萬元,并跟隨羅某等人到不同銀行辦理10家公司對公賬戶,最后將企業資料包括對公賬戶以2800元賣給羅某。
同年9月,受害人蔡某在石獅市被人冒充身份騙走140余萬元,所騙款項匯入安徽食乏商貿有限公司的對公賬戶。案發后,被騙款項無法追回。
判決:均獲刑一年
并處罰金1萬元
石獅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徐某、方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共同為他人犯罪提供支付等幫助,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法院一審依法分別判處徐某、方某有期徒刑一年,罰金1萬元,同時沒收違法所得。二人不服提出上訴,泉州中院經審理后,日前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據悉,企業對公賬戶即企業結算賬戶,是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辦理結算業務的賬戶。一套對公賬戶包括營業執照正副本、銀行卡、U盾、公司公章、手機卡、法人私章、賬戶密碼和身份證復印件等,俗稱對公賬戶“八件套”。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涂改、出租、出借、轉讓營業執照。根據規定,開設對公賬戶,需滿足持有企業合法營業執照等一系列要求。
提醒:幫助“黑灰產業”
自己也會觸犯法律
法官提醒,受疫情影響,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面臨就業困難的大學生、低收入的群體都成為不法分子誘騙的目標,大家千萬不要上當受騙,或因貪圖蠅頭小利,而去申領營業執照、辦理對公賬戶轉賣牟利。在網絡犯罪主戰場轉移境外趨勢越發明顯的情況下,買賣銀行卡、營業執照和對公賬戶為電信網絡詐騙等各種犯罪提供便利,已經成為助推新型網絡犯罪的“黑灰產業”。希望大家做到:
切莫貪字當頭。道路千萬條,守法第一條。無論購買還是出售銀行卡和對公賬戶都涉嫌違法犯罪,切莫利令智昏,自廢前程。
強化防范措施。無論是市場監管部門還是金融機構,在鼓勵社會創業和方便群眾辦事的同時,應履行必要的監管和社會責任,進行必要性、合法性的審查,切莫“一放了之”。
主動舉報犯罪。社會安定穩定,你我皆有責任,一旦發現有買賣、濫開銀行卡和對公賬戶等犯罪嫌疑,應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配合公安機關做好偵查取證工作,嚴厲打擊電信違法犯罪活動。(記者黃墩良 實習生周梓馨 通訊員黃子杰)
相關拓展
銀行加強對公賬戶審核
昨日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銀行業加強對對公賬戶的審核。
“確實有個別犯罪分子,利用對公賬戶進行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市區一家銀行的員工林女士告訴記者,因此在公司申請開設對公賬戶時,銀行加強了審核,從嚴把關。
據悉,公司要開設對公賬戶,除了要提供營業執照等最基本的材料外,銀行還要派人實地考察公司的辦公地址,核對法人身份,并拍照存檔。“以前主要是書面審核,現在要實地核查,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另外一家銀行的員工王先生說,“按照上面的要求,還要補充調查去年下半年開設對公賬戶的相關信息,如是否有實際辦公場所,希望盡量從源頭上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對公賬戶進行犯罪。”
劉先生的公司剛申請了一個對公賬戶,從向銀行預約登記,到銀行派員調查,再到柜臺辦理,整個流程走下來,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