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30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王惠敏 吳圳烽 文/圖/視頻)“東進、南下、西拓、北上”,從簡陋之橋到大橋林立,從長途繞路到順橋而過,從落后到發展,一座座橋跨江跨海而建,見證了泉州城市變化,也見證了泉州百姓生活的美好變遷。
橋梁是泉州陸路交通的重要設施,新中國成立前,泉州市區交通主要有石筍橋和順濟橋。上世紀60年代初期,順濟橋重修,恢復汽車通行,成為福廈公路的要道。改革開放后,泉州橋梁建設不僅在數量和質量上遠超歷史,且在技術上突飛猛進,后渚大橋、晉江大橋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仕公嶺立交橋(攝于2018年9月28日)
泉州灣跨海大橋(攝于2018年9月30日)
田安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8日)
泉州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8日)
泉州市公路局原局長林建筑自1996年開始任局長一職,長達15年,見證了泉州現代橋梁建設的跨越發展。林建筑告訴記者,在泉州市區,原來國道324線從順濟橋經過,后來逐漸不適應泉州的經濟發展。1984年,泉州大橋建成并通車;1985年,東大路(現溫陵路)改建竣工通車,成為過境國道。
后來,泉州市區的道路交通條件還是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就采用“建設-經營-轉讓”形式融資建成刺桐大橋。橋梁建設以民營控股,開創了福建民營經濟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先河。1996年12月,刺桐大橋竣工通車,這是繼泉州大橋之后,跨晉江的又一新通道,作為國道324線跨江第二通道,不僅起到分流過境交通的作用,也大大緩解了泉州市區交通擁擠緊張的狀況。
21世紀初,隨著刺桐大橋和泉州大橋交通不堪重負,后來又相繼建了晉江大橋、田安大橋、泉州灣跨海大橋等。
黃龍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7日)
后渚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7日)
田安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8日)
【老泉州人眼中的橋之變】
橋梁建設,不僅縮短了時間與距離,也改變了人的觀念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泉州市的變化很大。”83歲的李孫忠感嘆道。他是一名華僑大學退休教師,老家在石獅永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到華僑大學工作。當時,沒有公交車,他從鯉城區親戚家中到華僑大學,交通工具是腳踏車。
就泉州的變化,李孫忠介紹,以前有句順口溜,“一條街,兩個塔,三個崗亭,四個街道辦”,泉州就這么大。平時進城,大家都走路,從城東到東街,都是土路。當時華僑大學邊上有座橋,叫火燒橋,雖窄小,但可容納一部汽車通過。后來,學校門口建起了立交橋,因為道路改造才拆掉。慢慢地,市區的橋也多起來了。他感慨,橋梁道路建設后方便很多。比如,浮橋人要坐動車,本來要繞一大圈,如今直接走黃龍大橋就可到達。
“對于晉江大橋,我最有體會了,現在我要回家,從那邊走快多了。”李孫忠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從華僑大學出發經過北山隧道,到東海,過晉江大橋,直接走沿海大通道,很快就到石獅,不用半小時,以前繞一大圈,需一兩個小時才能到。
李孫忠補充說,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分兩種,一種是有形的,如橋梁、道路等;另一種是無形的,如人的觀念、思想。他說,有形變化和無形變化互相促進。另外,城市發展得快,很大方面是農村城鎮化,兩者間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小。
刺桐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8日)
順濟新橋(攝于2018年11月27日)
晉江大橋(攝于2018年11月28日)
【新泉州人眼中的橋之變】
泉州大橋建成通車時非常轟動,大家都去參觀
在很多老一輩眼中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泉州市區地方小且貧窮。
今年75歲的許荷葉住在洛江區,1958年秋天,她從老家上海盧灣區來到泉州。“當時來的時候,真的要哭啦,因為跟上海差別太大了。”據她述說,那時,泉州市區只有中山街、東街、涂門街那么幾條街,街上也不像現在這樣繁榮,跟上海反差太大。說起昔日的橋,在許荷葉印象里,泉州市區南門出去有一座,那時似乎破破爛爛的,不是很好,離不遠還有一座浮橋,再者就是金山社區那有座木橋,但很早就拆了。
82歲的肖英武,住在鯉城區,老家浙江省武藝縣。1956年,她來到泉州,在晉江地區越劇團當演員。“泉州大橋起來之后,轟動得不得了,大家都去參觀。”肖英武說,因為泉州大橋和其他大橋不一樣,每個橋墩都有一頭獅子,而且獅子的形狀都不一樣,那時很了不起,是泉州人的特色。
談及城市印象,肖英武回憶,剛到泉州時,她覺得這里很土很窮,自己很不習慣。后來,肖英武被分配到企業工作,才開始融入泉州人的生活。再后來,她嫁人成為了泉州人。現在肖英武的女兒生活在澳洲,所以她也常住澳洲。“我走過好多地方,還是我們泉州好。”她說,改革開放后,泉州變化太大,包括吃的,穿的,家庭生活各方面,都很好,而且人情好,天氣好,空氣好。
泉州大橋(泉州市城建檔案館 李蕓生2007)
浮橋(泉州市城建檔案館 李蕓生攝于2006年)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洛陽橋(蔡其呈攝)
洛陽橋(泉州市城建檔案館 李蕓生 2007年)
洛陽新橋(泉州市城建檔案館 李蕓生 2007年9月27日)
【建設管理者眼中的橋之變】
跨越江海鋪路搭橋,城市壯大了,生活也變美好了
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橋梁管理所負責人洪桂忠介紹,他從2006年開始參與泉州市區城市橋梁管養,那時泉州市區較小,橋梁數量差不多五六十座。經過10多年發展,泉州市區擴大兩三倍,基礎設施建設在道路橋梁上取得很大發展。目前,該管理處所管養泉州市區的橋梁差不多180座,新建工程有坪山高架橋、刺桐大橋立交橋、坪山隧道及互通等。
在洪桂忠看來,泉州中心城區擴展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變化較明顯是在2000年后。洪桂忠說,以前道路設施基本較小,特別是泉州整個中心市區,橋梁建設也都是依托于整個內流河體系建設。隨著城市擴張后,特別是整個晉江沿線的規劃和發展,很多大橋應運而生。所以說,在晉江上出現很多大橋,而且大橋兩邊基本上都形成互通立交這種比較大體量的基礎設施,是這幾年發展的見證。
據林建筑回憶,后渚大橋剛開始建時,每次要到對面工地,都要過洛陽江,繞一圈才能到對岸。那時沒船過去,車子從北迎賓路到洛陽橋,一直到洛陽鎮,走一條鄉村道路拐過去,要將近一小時。當地百姓從市區到對岸,也都要這么走。
林建筑說,后渚大橋建成后,確實給對岸群眾帶來莫大的方便,同時對打通大泉州東進通道,實施城區跨山跨海大規模東進,進一步完善泉州市路網結構,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應該說,不管發展到哪個階段,經濟發展的同時,交通也隨著發展。”在林建筑看來,泉州經濟發展與交通道路建設是互相促進的。隨著經濟發展,車輛增多,江河兩岸百姓來往不方便,交通網絡就要適應,建后渚大橋、晉江大橋,目的之一就是解決過境問題。“俗話說,隔河千里遠。橋建成了,路就近了,生活就變美好了。”
筍江大橋(2018.11.27)
田安大橋(2018.11.27)
沉洲高速特大橋(2018.09.28)
晉江大橋(2018.11.28)
泉州灣跨海大橋(2018.9.30)
□延伸閱讀●泉州橋之家
石筍橋,俗名浮橋,石梁橋,建于宋朝,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浮橋鎮,1998年列為泉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不能通行,結束了歷史使命。
洛陽橋:原名叫萬安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這座橋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始建于宋代,位于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為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濟橋,俗稱“新橋”,石梁橋,建于宋朝,位于泉州市區南門,是泉郡歷史上第一座利用外資修建的大型交通工程,2006年因臺風受洪水沖擊成“斷橋”;
泉州大橋,1980年11月動工,1984年9月(建國35周年前夕)竣工,是國道324線上一座主要橋梁,是解放以來橫跨晉江下游市區的第一座工程巨大、氣勢恢宏的大橋。
沉洲(高速)特大橋,1992年興建,1997年隨沈海高速公路泉廈段運行而通車,北起泉州豐澤區沉洲,南至晉江市池店鎮,為高速雙向大橋,是沈海高速公路線上一座跨越晉江下游的特大橋。
刺桐大橋,1995年5月18日動工建設,1996年12月28日竣工通車,工程采用BOT方式進行,經營期限為30年(含建設期),滿期后無償移交給政府,現形成作為泉州沿海大通道和泉州中心市區短距離過境主要通道的快捷立體交通網絡。
洛陽新橋:位于惠安縣洛陽鎮萬安村江海交匯處,在洛陽古橋上游約500米處,是國道324線上的一座重要橋梁。該橋由兩幅結構不同的橋梁合并而成,右幅橋建于1969年10月,左幅橋于1997年10月建成通車。
筍江大橋,位于泉州市區西側,1998年,鯉城區在筍江古橋上游50米處建設筍江大橋,2005年由原來4車道拓寬改造為8車道,為溝通市區與江南新區的“咽喉”,經內陸達外域的“要沖”。
順濟新橋,1999年6月竣工通車,位于泉州大橋上游約50米處,為適應中心市區跨江發展和交通量激增而開工建設,為保護順濟古橋及延續古橋歷史文脈而得名。
后渚大橋,2001年6月29日動工興建,2003年6月30日建成通車,位于泉州市洛陽江后渚港區,是泉州沿海大通道的主要橋梁。
江濱大橋,2003年7月竣工通車,位于泉州市南門晉江畔,集堤、路、橋、園等功能于一體。
仕公嶺立交橋,2003年6月動工修建,2004年6月建成通車,位于泉州城東仕公嶺,是國道324線與縣道303互通式立交橋,是泉州市區第一座立交橋。
晉江大橋,2005年5月開工,2008年10月24日通車,世界第一座“開”字形斜拉橋,笫一次采用雙波浪魚腹式橋梁新技術,是泉州東海跨晉江通往晉江市、石獅市的主要橋梁。
田安大橋,2010年9月30日開工,12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是泉州市區第一座采用鋼結構橋梁的大橋,是打通泉州中心城區與泉州晉江機場的快速聯系通道。
黃龍大橋,2012年9月30日正式通車,北接福廈高鐵泉州站前南北大道、南接江濱南路和江南主干道。通車后,北峰往江濱南路、江南片區,只需兩分鐘車程。
泉州灣跨海大橋,2012年1月10日開工,2015年5月12日通車,是泉州市第一座跨海高速公路大橋,是福建省目前最長的橋梁,建成后和晉江大橋、后渚大橋將泉州灣連成一個完整的“環”,環城高速全線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