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日訊 (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黃紫燕)12月1日-2日,洛江區于洛陽古橋橋南街的靜土文創院開展“紙織畫”和"妝糕人"非遺文化公益體驗活動。該活動邀請了永春“芳亭”紙織畫黃永源作坊第三代傳承人鄭慶發老師和泉州市、洛江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妝糕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老師,對來自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和面向社會招募的小朋友進行手把手教導。
12月1日,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方便地學習,鄭慶發老師帶著他大包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從永春來到靜土文創院,親自教學生們怎么做紙織畫。來自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十幾名學生參加了此次公益活動,在鄭慶發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幅幅屬于自己的紙織畫作品。
鄭慶發老師(第一排左四)與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學生們帶著已完成的作品一起合照
據了解,第三代傳承人鄭慶發是“芳亭”紙織畫藝人黃永源先生的外甥,從小在手工藝家庭中受到熏陶,掌握紙織畫制作的全過程。近年來,分別在各地公開真誠地傳承紙織畫制作技藝,受到青少年學生的喜愛。
“下次我要教同學們如何裁畫。”因為這群特殊的學生存在聽障問題,鄭老師擔心他們去永春會麻煩,所以鄭老師一大早,提著他大包小包的工具和材料,來到洛江,親自教學生們如何作畫。鄭老師說,“同學們的悟性都很高,對于紙織畫也很感興趣,我想讓他們學習紙織畫,讓他們多一個選擇方向,進行文化藝術創作,同時也想借著這樣的機會,讓紙織畫傳承下去。”
學生們認真學習紙織畫的制作
來自南平的楊虹也是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也是靜土文創院的一員。她以手語方式來表達她對于泉州文化的喜愛。她告訴記者,第一次與同學們來洛陽橋,就深深的愛上了這座橋,每天都會來洛陽橋走一走。今天是她第一次學習紙織畫,她覺得很有趣,想嘗試紙織畫的更難的工藝,也希望把喜歡的洛陽橋以紙織畫的方式呈現出來。
12月2日,泉州市、洛江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妝糕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老師,帶著他的攤子來到靜土文創院,開始了他的教學。來自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和面向社會招募的小朋友一起參加了當天的公益活動。
張明鐵老師(后排左五)與學生們帶著已完成的作品一起合照
據悉,泉州市、洛江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妝糕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老師,60歲,自祖輩手中學的妝糕人制作技藝至今已40余年。曾多次代表省、市區非遺傳承人代表赴國內外參與文化交流,并長期與全市十余所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單位合作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積極傳播非遺文化,受到群眾好評。
“我要小豬佩奇。”“我要蛇。”小朋友高興的表示,他們想要捏小豬佩奇和蛇。張老師耐心地教大家要大家先捏什么,再捏什么。完成了一幅幅屬于自己的作品,小朋友和學生們都很開心。
“此次活動給了學生們一次接觸非遺文化和鍛煉自己的機會。”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方圓告訴記者,“學生們都很喜歡泉州的文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們接觸泉州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們可以鍛煉自己,也希望通過與外界的更多接觸和互動,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ww.iosapp77.com)記者從洛江區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了解到,靜土無聲系列伴手禮是洛江區旅游伴手禮的優秀獎產品,這些文創產品都是聽障學生們創作的,以宣傳洛陽橋為主,以手繪、剪紙等方式呈現于布袋包、擺設品、扇子等。此次開展公益活動,是為了讓同學們與非遺文化零距離接觸,讓同學們對泉州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通過傳承人的面對面教學,能對同學們的藝術創作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