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泉州
六旬老總柬埔寨二次創業
海絲藝術公園夜景迷人(資料圖) 陳明星 攝
“泉州人有傳統的海絲情結,我們正在走著祖輩走過的路。”
——泉州峰億集團董事長潘勝泉
五年巨變
走向祖輩走過的路
把工廠搬到柬埔寨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時常為各姓氏宗親尋根謁祖、文物修繕牽線搭橋,上周三下午的拜訪,正好就遇到泉州顧氏后人前來咨詢。
昔日,大海潮起潮落,將敢于拼搏的泉州人送向海的另一頭。如今,相同的血緣、神緣,讓越來越多的游子回到祖輩的故土尋根。
黃真真說,前后算起來,她幫助過十幾個姓氏尋根交流,搜集并捐贈的族譜有數十本。四五年前,一次黃氏宗親在泉州開元寺舉行紀念先祖黃守恭的儀式。從越南來的黃氏家屬林女士透露,自己的父親早年從閩南一帶出國,但已經忘記家鄉確切的所在地,曾經到廈門尋找無果。黃真真聽后,馬上聯系泉州的林氏宗親,打聽到林女士所說的地名屬于南安,只是現在不再使用這個名字,林氏宗親也在當地族譜中查閱到與林女士父親對應的信息。
得知這一消息后,林女士非常激動,表示回頭要將父親的照片沖洗回國,放在祖厝內完成老人的心愿。黃真真說,類似為宗親們搭臺牽線的故事,這幾年下來還真不少,相同的血緣和神緣,讓回歸的鄉親們倍感溫暖,將來彼此交流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這也是她所期待的。
泉州與省內、海外宗親的交流愈加頻繁,正是延續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借助海上絲綢之路的力量,泉州也努力在延續歷史中創造歷史。
“泉州人有傳統的海絲情結,我們正在走著祖輩走過的路。”泉州峰億集團以輕紡制造為主,2011年6月,62歲的集團董事長潘勝泉已經征戰商海40多年,他沒有像別人一樣選擇退居二線,而是到柬埔寨“二次創業”。
這條運送紡織品的航道,屬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曾是過去泉州人前往柬埔寨謀生、經商的必經之路。短短幾年,潘勝泉就成為泉州重走海絲路上的“領頭羊”,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有便捷的海運優勢,再加上當地華僑眾多,早年就擁有紡織服裝產業的基礎,他把工廠搬到柬埔寨,將日常產自泉州的紡織品材料、五金、紐扣等原料配件運往柬埔寨“組裝”,贏得的收入卻全部在泉州納稅。
如今,更多泉商的投資身影,像潘勝泉一樣,在這條路上奔波,通過投資東南亞各國,把更多的“泉州造”輸向世界。今年亞藝節,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成立,這一平臺匯聚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工商業界的力量,也讓續寫屬于泉州新的海絲傳奇,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暢想未來
保護利用好海絲遺跡
讓泉州的客人可以追憶歷史
近年來,泉州獲評“東亞文化之都”,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亞洲藝術節和海絲國際藝術節,每到盛會時賓朋滿座。
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說,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文化價值是獨特的,具有代表性,世界各地的大使和專家學者來到泉州,都必然會到這些遺跡走一走,認可先人們留給泉州豐富的文化遺產。人們來到洛陽橋、安平橋畔,面對波光粼粼的水面,憑欄遠眺,可以遙想橋梁當年的雄偉。在南門天后宮、詩山鳳山寺等神明面前,廟宇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為泉州海絲增色。因此,保護利用好這些海絲遺跡,讓走進泉州的人們可以追憶歷史。
“我們要把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并且在此基礎上發展繁榮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概念。”出寶陽說,“文化”的概念非常龐大,現在還包括建設一系列的文化基礎設施,比如公共文化中心、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等,同時建設港口、道路、橋梁,也是為新的海絲文化建設提升硬件設施。
點睛解讀
依賴泉州的巨大“朋友圈”
政府搭臺民間唱戲合作共贏
海絲,是一個文化概念,更是一個經貿概念。“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泉州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能,需要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進行釋放。”泉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曙慶認為,作為一個有著優良海絲基因的港口城市,需要大進大出、優進優出的對外開放。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也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是沿線各國多元文化交匯交融之地。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福建省是核心區,泉州著力打造“先行區”,“這也意味著,泉州要主動延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泉州也主動握緊‘一帶一路’的機遇,啟動早、動作快、節奏緊,具備很好的‘先行區’建設條件和基礎”。劉曙慶說,要如何將優勢轉化為資源,努力在延續歷史中創造歷史,下一個五年是最好的風口期。
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被稱為“海絲五通”,很全面也很具有操作性。“很多思路舉措,泉州積極走在前面,主要體現為‘十大行動計劃’,重點是匯聚‘海上絲路’泉州力量。”他說,海內外泉州人約3000萬,包括本地7萬多家的民營企業,遍布“海上絲路”沿線的8000多家泉籍社團,遍布全國各地的200多家泉籍異地商會,除此之外還有泉州的友城,以及海內外泉州人的網絡,都將匯集成一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生力軍。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落戶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也永久落戶泉州,搭起泉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及城市的新橋梁。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依賴于泉州的巨大“朋友圈”,政府搭臺,民間唱戲,共同參與,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