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0月1日,是舉國歡騰的日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及聯歡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不少鯉籍鄉賢受邀現場觀禮,葉建明便是其中之一。今年57歲的葉建明出生于鯉城區金龍街道,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也是嘉鴻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被業內稱為“手套大王”。
艱苦童年 積累人生第一桶金
1962年,葉建明出生在鯉城區金龍街道一個普通家庭,對于童年,葉建明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窮”字。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全靠在供銷社上班的父親每月30多元的工資和母親搓麻繩的微薄收入度日。一家五口“蝸居”在租來的一間10平方米的房子里,2張床便把家塞滿了。“最不能忘的就是‘住’:稍稍長大一些,家里住不下了。我便每天到左鄰右舍家去問,有沒有一個空處,甚至是在地上打個地鋪,讓我睡一覺。”這隔三差五換一家睡覺,是他少年時的常態。
在葉建明的記憶中:穿過化肥布袋染色做的衣服,踏過木板做的鞋;半夜在泥濘的地里挖蚯蚓喂豬喂雞鴨,清晨還得蹬著老舊自行車到冰棍廠取貨售賣,卻因疲倦打盹,連人帶貨摔倒路邊……小小年紀的他早早地明白一個道理,改變自身的命運不能靠別人,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
一次偶然的機會,葉建明來到一個工業手套配料廠,跟廠里的熟人聊天。善于觀察的他發現,一個工業手套配料廠的生意非?;鸨?,供不應求。“為什么我不能去辦一間這樣的工廠呢?”有了這個心思后,他便開始打聽利潤如何,如何買機器,如何買原材料。
揣著借來的兩三千元,葉建明前往上海、廈門購買機器和材料,手套工廠就這樣開工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工廠日益壯大,添置了100多臺機器,產品銷路也逐步打開,為他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赴港創業 編織手套王國
1985年11月,23歲的葉建明揣著200元、拿著赴港證件,踏上香港這片陌生的土地。一段草根蛻變、破繭成蝶的傳奇人生正式上演。
“一開始對香港什么情況都不熟悉,我又不會講廣東話,但我需要生活下去。”到港后的第二天,葉建明就找了一份包棉紗的工作;半年后,進入蠟燭廠工作;隨后,在服裝墊肩工廠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熟悉每個工種流程后,他便決定與朋友一起合伙開墊肩廠。
“人生創業初期的艱辛我都經歷過:到處求借生意本錢,別人不信任我;為了推銷墊肩,四處遭人白眼;合作企業跑路,50多萬貨款打水漂……”說起那段經歷,葉建明沒有埋怨。別人的白眼、冷漠地拒絕、大聲地呵斥,甚至被人趕出來,雖然讓葉建明感傷,但沒有冷卻他的斗志,反而使他更深刻認識這個社會,并培養了自己關注弱小的慈善之心。
1986年11月,葉建明的大兒子葉華雄出生,新生命帶來了新希望。時值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開始騰飛,葉建明在家人的鼓勵下,重新做起熟悉的事情——手套生產。1987年3月,嘉鴻公司成立,葉建明的商業生涯自此掀開新的一頁。
泉州有手套產品,但如何找到銷路?和當初推銷服裝墊肩一樣,葉建明想到了推銷到戶。不過,比過去進步的是,他找到了電話黃頁,從電話本中,找尋貿易公司(洋行),再將產品送到貿易公司手中。“經常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搬貨,在地鐵上睡著了,被列車拉到總站。”葉建明對“累”迄今刻骨銘心,但最累的還是“勞心”,以誠心待人的他經常遭遇“暗算”,數度被坑。憤憤不平的葉建明找來一位大學生,請他幫助自己在香港貿發局買來國際客戶的資料,大海撈針般向全世界的這些客戶發出信件。就這樣,公司業務漸漸有了起色。
30多年前,當葉建明剛剛進入手套行業時,香港有200多家相關企業。經過大浪淘沙,如今有30年以上歷史的大企業,只剩下20多家,嘉鴻位列前三甲。1990年,葉建明在泉州的工廠投入生產;后來,他又在大陸的其他省、市開辦了工廠,成為名副其實的“手套大王”。
愛國愛鄉 支持公益慈善
在金龍街道池峰路1號的嘉鴻集團門口的石墩上鐫刻著幾個格外醒目的大字:“熱愛祖國,胸懷世界。”這正是葉建明愛國愛鄉的真實寫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業成功的葉建明依舊保持著關愛之心,他不僅樂于支持家鄉基礎建設,也時刻關心家鄉的教育、敬老事業。捐建“希望小學”、資助鯉城困難學子、向鯉城區慈善會捐贈300萬……這樣的慈善捐資例子數不勝數,“人要有愛心,要有善心。”葉建明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除了捐資,他還實地考察,了解并監督善款使用情況。
2002年,葉建明加入香港泉州同鄉會,他找到了一種家鄉的歸屬感。2017年3月,連任香港泉州同鄉會第十三、十四屆會長的葉建明在同鄉會第十四屆理監事就職典禮上宣布,同鄉會正式更名為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我想做實事,不愿意做表面功夫,抱著老一套不放更不是我的風格,做社團是要出錢出力的,擔任會長就要履行自己的義務。”
苦孩子出身的葉建明把“苦難”作為教科書,他的教育方法就是首先讓孩子認識人生的艱難,創業的艱難。“我父親常說,人沒有辛苦,哪來世間財富,我也用這些話教育孩子。”“我還告訴孩子,一個人無論做什么,永遠需要愛拼的精神,吃苦的精神。”葉建明將“愛拼敢贏”的精神傳給孩子們,也教會孩子愛國愛鄉,如今,三個兒子都成長為愛國愛鄉的青年。2016年,大兒子葉華雄、二兒子葉華源分別當選為泉州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和鯉城區第九屆政協委員。
2018年,葉建明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自1997年起,他就成為基層政協委員,先后擔任過鯉城區政協委員、泉州市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委員,直至福建省政協常委。多年來,他提交的諸多提案建議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獲得群眾的廣泛好評。
縱觀葉建明的發展軌跡,個人夢想始終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其實每個普通人生活中的點滴變化,都是國家發展進程的普通人身上的投影。當葉建明在天安門上觀禮時,他強烈地感受到再平淡的生命歷程,也與共和國的命運同頻共振,“廣場舞大媽展現的是中國老人幸福晚年;快遞小哥講述的是中國最基層青年的努力……各行各業民眾游行代表發自內心的歡笑,很美,很令我感動!另外,我看到游行隊伍中看到很多年輕人、少年,還有學生,他們的朝氣、歡笑,充滿青春活力。他們打出的‘祝福祖國’標語,很感人。青年強則國家強,他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國家的希望。這令我對國家發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