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泰街道新塘社區山頭村,一條4米多寬的小路正在拓寬整修。為了整修這條小路,社區牽頭出資,居民甚至自愿將自家圍墻、平房拆了。把社區當家,在新塘社區可不是一句口號,背后是集體經濟發展,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由此產生了當家人的“自覺”。
為了修路,社區兩兄弟,一個拆墻,一個拆房!
這條正在整修的道路原本“臟、亂、差”,尤其到了夏天更是蚊蟲孽生,“路兩側是龍眼樹,樹下有雞圈鴨圈,一到夏天這邊便奇臭無比。”社區黨支部書記吳水龍告訴記者,每到衛生檢查這條小路就成了“大問題”。
今年社區提議,由社區牽頭出資對這條路進行拓寬整修。這個提議得到了居民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還有人自愿將房子、圍墻拆掉,騰出空間來拓寬道路。
“修路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好事情,只要社區有需要我們都會去做。”陳忠華告訴記者,為了修路,他把自家的一面圍墻拆掉,而他的哥哥陳忠鼻則把自家的一間平房拆掉。“以前的人小到一塊磚、一片瓦都會計較,那是因為當時生活條件不好,大家非常需要錢,現在大家都富裕了,便不會計較那么多。”陳忠鼻說,他認為不止是自己,換做別人也會這么做。
正如陳忠鼻所說,居民日子富起來了。要知道,十年前,新塘社區還是一個年收入不足4萬元的社區,10年后的今天,它成為常泰街道第一個年收入超200萬元的社區。
鄉賢帶頭發展集體經濟 居民變“股東”
原新塘村由新塘、山頭、寨子、小錦田等4個自然村組成,2003年鯉城區實施鎮改街、村改居,新塘村被改成新塘社區。原農村土地被泉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南園)征用,農民成了居民。怎么解決失地群眾的增收問題,成了社區兩委和鄉賢們最關心的問題。
“土地資源稀缺,江南新區城市控規日趨嚴格,出租工業廠房的老路子滿足不了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吳水龍告訴記者,7年前,鄉賢吳世揖提議在社區成立一個投資公司,通過資本運作,壯大集體經濟,增加居民收入,帶領居民共同致富。
2011年11月,一個以“社區為主導,部分先富起來的賢達人士為骨干,社區居民自愿參股投資”為發展模式的新塘(福建)投資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六十幾位居民入股,注冊資金達億元。
“投資公司成立后,便瞄準轄區內商業樓盤開發時機,與黃龍投資有限公司強強聯合,統籌開發建設‘尚好家園’項目。”吳水龍告訴記者,這是常泰街道首個高檔精品小區,現如今一期已有居民陸續入住,二期也正在進行交房。
除了開發商業樓盤,2015年,新塘(福建)投資有限公司還投資建設常泰農貿市場,方便社區居民購物,解決部分居民就業問題,成為社區的一項民生工程。
建成“高大上”農貿市場,安居樂業在新塘
常泰農貿市場位于常泰路與富民街交匯處,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農貿市場有兩層,二樓承租給了大型購物超市,一樓則作為農貿市場。”吳水龍介紹說,小商販進駐一樓農貿市場,可享免租金、免水電費、免管理費的優惠。
走進一樓農貿市場,瓜果蔬菜、魚類、肉類一應俱全,攤位整齊,地面整潔。今年56歲的吳宗漢在此經營3年,40幾平米的攤位上整齊擺放著各類蔬菜、水果及海鮮,“做這行已經十幾年了,以前是在道路邊租店面,現在到農貿市場里不僅免租金,客人多,生意也好。”
而在吳宗漢攤位對面,是一對江西籍夫婦經營的肉攤,“市場免租金、水電費這個條件非常吸引我們,搬來后生意也越來越好,現在每天大概能賣1000多斤。”攤主袁運芹告訴記者,現如今他們夫婦倆已經可以用簡單閩南話與居民交流,早已成為了新塘社區的一份子。
轉變觀念、創新思路,新塘社區尋找自我“造血”新路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水泥路、青少年活動中心、多功能運動場……近年來,隨著一個個民生工程的建成,社區內其樂融融,一派和諧景象,社區居民真正共享改革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