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石筍園 (林勁峰 攝)
記者從市濱江北路景觀整治提升建設指揮部獲悉,正在進行景觀提升的晉江下游生態整治工程(一期)(即北濱江公園)“四區十園”中的筍江園、石筍園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計劃于今年5月份向市民開放。屆時,市民在飽覽一江風景的同時,可近距離感受泉州豐富的戲曲和傳統民俗文化。
14日是植樹節,市濱江北路景觀整治提升建設指揮部、市住建局逾200名干部職工在筍江園西北角、廊架沿江面近3000平方米區域內,種下秋楓、黃槿、烏桕、紅葉李、碧桃等150余株景觀樹,為北濱江公園添一片新綠。距離植樹區域不遠的項目施工現場,一部起重機正吊起石板臺階,為石拱橋鋪設橋面。
“筍江園、石筍園屬于北濱江公園‘四區十園’中的文化水岸區,銜接串連10個園。在對原有公園進行景觀提升的過程中,我們著力注入文化元素,再現歷史盛況,展示南音南戲,并整合建設了2處冬泳點,希望帶給市民耳目一新的感覺。”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園設計圍繞“文化水岸區”主題,同時引入相關業態,提升公園功能,旨在打造文化之窗,讓市民、游客在健身休閑的同時,也可以細細品讀泉州故事。
筍江園北接白水營園、南至筍江路,面積約400畝。漫步在筍江園內,一條曲藝中軸線貫穿全園,以石雕、地雕、景墻、雕塑的表現手法,由南往北分別展示拍胸舞、梨園、高甲、南音、木偶等,末端的曲藝廣場建成后可經常性地舉辦文化民俗活動。在環湖景觀的打造上,也設計了層疊多彩綠化水生植物,并以形態各異的天然溪石作為點綴,借助九曲橋與兩座石拱橋串連湖心小島。
石筍園北臨筍江路、南至臨漳水閘外引港,面積約250畝。石筍園的提升主要通過挖掘文化底蘊,再現古城歷史人文盛況,并結合端午節筍江特色民俗活動、筍江月色,打造本土特色旅游線路。
據介紹,按照“攻堅2018”工作部署,指揮部將抓緊推進筍江園、石筍園園區路面、照明設施等鋪設安裝,力爭今年5月份開園。同時,完成筍浯園、浦西園的前期工作并著手啟動建設,加快推進筍浯園堤內外通道、金洲天橋和筍江路下穿通道建設。(記者謝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