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市兩會,古城西街的保護和發展是繞不開的話題。去年,這條千年古街迎來了一個重大變化,從2017年10月9日起,西街東段實施常態化限行,每天8:30至22:00成為禁止機動車輛通行的步行街,邁出了古城核心區域保護發展的一大步。過去的一年,西街在交通、業態、景觀等方面均有提升。對于未來西街的發展,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走訪
幾年前說起西街,泉州人想起的關鍵詞大概是開元寺、東西塔和老字號。如今說起西街,不少人還會提到青年旅館、酒館、圖書館和旅游文創商品、小吃店,甚至更多。
在這條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老街上,不少人一直在努力嘗試,續寫或改寫著她的故事。或讓古厝化身城市會客廳,或探索實體書店經營新模式進行多元發展,或把西街古早味嫁接新元素進行突破,或讓老廠房騰籠換鳥煥發新生命……
這些嘗試,從文化進入,從經濟出來,開拓著一條自發的突圍之路。
元旦期間,西街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2017年國慶中秋長假,是西街限行后迎來的首個旅游黃金周。據市旅游局專項監測數據顯示,長假8天西街人流量突破40萬人次。
隨著人流量增多,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在開元寺大門前,經常有載客三輪車占據廣場候客。小吃店、飲品店增多后,垃圾也多了,垃圾桶不及時清理就會溢出,衛生問題仍值得關注。
代表委員建議
農工黨泉州市委會提交了《關于提升西街廟會集市日活動的建議》,提出西街廟會集市日作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和一個惠民消費的平臺,雖然熱鬧但卻常常因秩序凌亂、缺乏管理等問題引起詬病。建議要借助西街廟會集市民俗文化活動這一載體,積極宣傳和推介泉州深厚歷史文化。要做好西街廟會集市日活動的規范管理服務工作,積極協助經營者做好攤位設置和管理,教育和引導經營者文明有序經營,做到價格公道、品質有保障,推動廟會文化更加高大上。引導經營者做好和保持攤前及周邊衛生,自覺維護文明城市形象。
“幾乎每個旅游城市都有一條步行街,泉州要成為海絲文化休閑旅游的目的地,有必要分階段建設西街、中山路步行街。”市政協常委、泉州晚報社副總編輯郭培明提及,元旦當天,他專門去了趟西街,發現人氣爆棚,許多餐飲店前都排起了長龍。“經過最近幾年的努力,西街打造步行街的條件日趨成熟。
但是限制機動車后,電動車、三輪車不斷穿梭于人流之中,步行環境并不舒服。兩側尚有不少缺乏地方特色、游人也少光顧的小商店,電線桿、外墻電線也影響景觀,休閑設施還需完善。”他認為,提升西街景觀還包括周邊街區的整治,“西街除了開元寺,還有不少名人故居、宗族祠堂、宗教寺廟、華僑建筑以及依托其中的歷史文化,它們共同形成西街獨特的魅力,我理解的西街保護應該是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的保護。我們可以通過得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引進文創商業業態,結合社區營造,探索運營模式,吸引世界目光,實現城市文化遺產從資源到資產、資本的轉型。”
部門回應
如何活化這條千年古街?
“在西街開展以危舊房屋修繕為主題的‘點亮家園’活動”寫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從市古城辦了解到,今年將要開展的“點亮家園”活動與中國建筑學會合作,在西街片區公開征集20—50幢民宅進行修繕競賽活動以及西街傳統風貌建筑修繕營造活動,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探索居民自我修繕和保護傳統建筑的模式。
此外,還將開展西街綜合整治,通過采取西街功能業態提升、沿街建筑修繕、夜景照明設計、步行化環境建設、市政管線提升改造等措施,更好地保護與展示歷史文化街區。對西街東段地下管線整體提升,通過實施道路斷面鋪裝和海綿化工程,對兩側廣告進行綜合整治,植入城市家具,扮靚夜景。同時,深入實施步行化改造,恢復“水井”,再現“市井十洲人”景象。(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