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現在,捐資修路幫扶老人
這幾年,四個兒女相繼成家,家中添了5個孫子,兩個兒子跟著他搞土方工程。
大兒子說,他和朋友都很佩服父親,父親好相處,工地的工人都愿意跟著父親,最長的跟了18年。在工地里,父親從來不會端著一個老板的架子,他親自監工,誰干累了,體力不支,他就去幫忙。
提起陳建興,潘厝村村支部蘇書記也稱贊,“很熱心,村里修路,他捐了1萬多塊。”
原來,三年前,陳建興家門前沒有村道,只有一條田埂路。陳建興和幾個村民一起提議,把這條路修起來。陳建興自己是修路的,便讓村里賒賬,先出材料和工人,填起這條4米多寬的村路。
“水泥路倒泥的第二天,我的小孫子出生了,村里老人都說,是我做好事才有好報。”陳建興樂呵呵地笑著,一旁的朋友幫腔道,“他也捐資老人會。”
“那也是小事,一次幾千塊,沒什么好說的。”陳建興趕緊說道。
現在的工地里,偶爾有老人來撿廢鐵,說要賣10塊錢買菜,陳建興都會讓老人趕緊回家,工地危險,他拿10塊錢給老人買菜。老人第二天再來,他也不煩,兜里便又少了10塊錢。
快刀短評
對錯 問題
從犯事到現在,都是17年,都是“事業有成”,但“逃亡”兩字,改寫了本該相似的人生。
惠安大叔陳建興,入獄,減刑出獄,拼下了房子車子和事業,為村里修路,捐資老人會。村里的老人說,他做好事有好報。
安溪男子林某德,逃亡,隱姓埋名,組建新家,開了連鎖藥店,年入百萬。他最怕天黑,每天都得借酒精讓自己忘掉“我是誰”。
一個人犯了罪,人們說他是惡,他后來改好了,人們又說他是善,其實這不是善惡的問題而是對錯的問題。陳建興讓人感念,是因為他在分清對錯和善惡的基礎上,幫了更多的人。
善惡有時候是一條路,指引人活得更好,可有時候又是牢籠,讓人永遠無法過得好。林某德的17年,艱辛地掙扎在這個牢籠里,即使家庭事業很成功,可沒有酒精,他夜夜難眠。
做錯了事接受懲罰,然后做對的事,不傷害別人,僅此而已。(海都見習記者 陳瑩鈺 海都記者 謝明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