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拍于北京798
拍下戀人雙額相抵的深情
2012年8月,當他在肯亞東非大裂谷旅行時,他看到來自非洲的黑人女孩,指尖輕捧著俄羅斯男友白色的臉龐,不同膚色的兩人,鼻尖抵著鼻尖,微垂的眼瞼下是篤定的深情。那個瞬間,莊培芳平靜的心里泛起了漣漪。他找到了一種熟悉的味道,大概就是真愛吧。拿起手中的相機,他在這塊被稱作“地球傷疤”的土地上,拍下了第一張令歲月都變溫柔的雙鼻相抵的情侶照。
這對萍水相逢的戀人,給了他幾乎是“一見鐘情”的那種喜歡,一個新奇的想法開始在他腦海中發酵。他決定要拍一組以《愛》為名的系列影像,記錄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戀人們,用雙額相抵的方式,定格一份份愛的美好瞬間。
執著地吝嗇每一個快門
作為攝影名家,他曾為諾貝爾獎獲得者Frank Wilczek(弗蘭克·維爾切克)拍過肖像,為蔡國強、何水法、范迪安、卓鶴君等蜚聲內外的名人拍過人物,作品獲過國內外多項大獎。但當他特別真誠地望著你的眼,告訴你,“我不喜歡按下快門,因為我不知道鏡頭里的他們是不是真的相愛”,也許正是源于父母的愛情,在他的心里種下了圣潔的種子,他的骨子里有種對愛較真的任性。
一晃四年光陰,他確實很吝嗇每一個快門,《愛》系列影像,至今也只拍了10組戀人或夫妻。鏡頭里,這些與愛情有關的場景,幾乎都拍自他的旅途,南非、肯尼亞、斯里蘭卡、北京、上海、杭州、廈門……每一張照片的背后,多是歡聲和笑顏。
“愛情,講究緣分,攝影亦是如此。”他與影像里的這些外國情侶,語言不通,互不相識,他說,“選擇他們,除了因為他們有著讓我感動的互動瞬間,還因他們有的膚色不同,有的年齡相距不小,這些有著不同習俗的人,在一起,要跨越更多的困難,用更多的愛來維護這種來之不易的愛。”
他以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方式,不求速度與數量的,來拍攝《愛》的系列。
2016年8月20日,拍于杭州西湖區
快不過年華
慢不過培芳
莊培芳對色彩也有近乎偏執的推崇,在繁麗的色彩世界中,他似一名茹素的人,獨取黑、白兩色。“黑、白是一種不爭,也是一種高級的美。”熟悉他的人便可知,白色上衣,黑色褲子,幾乎是他一年四季著裝的色調。工作室的布置也無一例外,灰黑的墻,低調地烘托著墻上大片留白的水墨字畫。而這種對色彩的偏愛,也極致地體現在他的鏡頭下,在《愛》的系列里。無論是每一對被拍過的戀人、周邊看過照片的朋友、還是網上的看客,都對這份黑白情有獨鐘。
雙額相抵的《愛》,已經成了莊培芳獨有的攝影符號,到底要拍滿多少才算完美?在他看來,生活和拍攝都是隨遇而安的遇見,不刻意抑制想見一個人的沖動,不錯過每個打動人心的快門,他不想為《愛》設一個生硬的終點。
“慢下來,才能看到更多風景的。”這是他的人生哲學。過一種想要的生活,拍一組心儀的照片,快不過年華,慢不過培芳。(海都記者 劉燕婷 莊培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