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舉辦親子運動會,家長陳秀明被推選為“家長小組長”,任務是“制作隊旗”,這讓美術細胞為零的她犯了難;小學組織到森林公園秋游,女兒讓黃麗玲“制作愛心餐”,這讓自稱廚藝白癡的黃女士很頭大……
為了讓孩子“有面子”,媽媽們使出渾身解數,爭當“十項全能”手。這樣的面子工程,小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
為讓孩子“有面子”
媽媽們使出渾身解數
“小蛋糕出爐啦,功夫不負有心人啊!”上周四晚上11點多,看著自己忙了一晚上的“杰作”,泉州實小的一年級新生家長黃麗玲(化名)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可以跟女兒樂樂(化名)交差了。
黃麗玲是名“80后”媽媽,作為獨生女的她,從小到現在都不會煮飯,自稱“廚藝白癡”。自打學校要組織去秋游后,樂樂就一直處于興奮之中。“原本打算買些她愛吃的餅干和小蛋糕讓她帶去。不過,上周一晚上樂樂就反悔了。”黃麗玲說,原來是樂樂班上的幾個小女生聚在一起,比拼起了自家媽媽的巧手藝,還相約秋游時還要帶上媽媽的“拿手絕活”。“回家后,她就不依不饒的,非要我親手做些小蛋糕、小餅干。”
經不住樂樂的鬧騰,黃麗玲只得硬著頭皮去買了臺烘焙糕點機,再向有經驗的朋友學習制作小餅干。“我小的時候,最討厭老媽說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現在我最討厭女兒說誰家的媽媽如何如何。”黃麗玲感嘆道,當個好媽媽真的不容易。
另一邊,家長陳秀明(化名)上個星期也很忙。
孩子所在的幼兒園要到釋雅山公園舉行親子運動會,為了能給孩子設計一面最特別的旗子,她絞盡腦汁,先從網上找素材,然后請懂設計的“閨密”幫忙排版設計,效果圖出來后,又滿城找可以印旗幟的店,但因為數量少,沒有店愿意接單,最后只能向朋友求助。“為了一面旗幟,我前后花了一個星期,把工作都放在第二位。”陳秀明吐槽說,現在幼兒園有很多親子活動,孩子水平有限,比拼的首先是家長的“功力”,家長出彩了,孩子也覺得很光榮。
“拼媽”要把握分寸
讓孩子參與制作
“‘拼媽’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媽媽們比拼才藝和能力。”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早教專家張榮偉教授說,都說“入學拼爹,開學拼媽”,“媽媽們”的用心良苦應該用在科學育兒手段上的比拼,而不是一些“面子工程”。
在張教授看來,媽媽們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如果只是為了跟別人比,那出發點就錯了。“在這些媽媽的眼里,孩子的自信心只來源于把別的孩子比下去。這樣的意識,會慢慢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愛慕虛榮、好面子。”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早教專家錢志亮教授認為,像本文中的媽媽黃麗玲和陳秀明的行為都有不妥之處。
首先,家長黃麗玲在給女兒制作糕點時,想到的是能對女兒交差,讓女兒也有拿得出去的炫耀資本。這想法本身就是錯的,“作為媽媽,給孩子做好吃的,應該只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吃得開心,如果摻雜其他元素,這糕點就變味了”。
其次,家長陳秀明為孩子班上將要舉辦的運動會忙得焦頭爛額,還得請動各路朋友出手幫忙,這忙碌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孩子參與的身影,這就不對了。其實,孩子的想法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在設計隊旗時,黃麗玲實在沒必要找專業的設計師出面,而是應該和孩子聯手,制作一張屬于孩子班級獨特的隊旗。過程很重要,家長不必太看重作品的完成質量,與家長的互動下完成作業,孩子也會更有成就感。
張教授和錢教授都提醒家長,“拼媽”要懂得把握分寸,媽媽們可以協助和啟發孩子完成一些作品,“媽媽們在‘拼’時,要創造讓孩子實踐的機會,使孩子學會交往、學會關愛,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海都記者 黃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