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脾氣、不去學校、甚至絕食……這些貌似只有叛逆少年才干得出來的行為,卻偏偏發生在一個才念小學三年級的小女生身上。緣由卻只是與同桌鬧矛盾,挨老師批評,很不爽。乍聽之下,覺得跟過家家似的,又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為何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在家庭生活中,作為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挨老師批 三年級女娃為轉校鬧絕食
這些天,泉州市區的家長陳女士有點煩,家里的小公主鬧起脾氣來,為了達成轉校的目的,還不惜絕食。
陳女士的女兒曉麗(化名)就讀市區某公辦小學,今年讀小學三年級。曉麗學習成績優秀,還擅長棋類和運動,平時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國慶前一周,因同桌對自己偶像做人身攻擊,曉麗和她大吵了一架,并找班主任反映想要換同桌,結果被班主任批評了一番。為此,曉麗覺得很受傷,躲在家里整整一周,大哭大鬧,非要轉校。擰不過曉麗的哭鬧,陳女士一家只得妥協,幫曉麗辦了轉校手續。
落選班長 四年級小男生哭著要換班
無獨有偶,老蘇也在為家里的獨子睿睿(化名)心煩。老蘇家在南安,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教育環境,特意在泉州市中心買了套學區房。而睿睿也爭氣,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當上了班長。
自從當上班長后,睿睿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漸漸地,也在同學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在連續三年擔任班長后,睿睿覺得“班長”就是自己的專屬。
今年9月份,睿睿升入了四年級,也因此迎來了第四次班長競選,原以為連任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卻想不到,這次竟然落選了。在他看來都會力挺他的同學們,大多數把票投給了對手。為此,睿睿開始不喜歡現在的班級,鬧著老蘇要去給自己換班級。看著睿睿每天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老蘇愁得不知該如何是好。
家長也需補補“挫折”課
孩子耐挫能力要從小培養
“以上兩個事例,都是孩子缺乏挫折教育的結果。”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飛虎老師認為,家長不應該支持孩子轉學、轉班,不要給孩子任何逃避問題的機會。“不支持并不等于對立,要用策略解決問題。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批評、不反對,不激化矛盾,但對孩子的要求不接茬、不承諾。對于要求轉學的孩子,可以提議讓孩子自己嘗試聯系學校和老師,以此教育他們做事對自己負責。”
同樣的,北京師范大學錢志亮教授也認為這是家長的挫折教育失敗導致。作為家長,在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接受批評時,就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唯命是從,讓孩子失去了接受挫折的能力。
錢教授建議,陳女士和老蘇應先自己補補“挫折”課,對孩子進行一些抗挫折教育,如通過給孩子講名人或自己小時候遇挫的故事,讓孩子懂得生活中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難,本領才會越來越大。“我想提醒曉麗的家長陳女士,應該換個角度,老師的初衷也是好的,家長應該多為老師說話,讓孩子別因此討厭老師。”(海都記者 黃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