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母親河晉江,是我省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桃舟鄉位于晉江源頭,在保護母親河上肩負著更多、更重的責任。曾幾何時,由于茶樹種植過度,晉江水土流失,污染變嚴重了。
“晉江源頭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德政之舉。桃舟要建立晉江源生態保護示范區,通過引導群眾把高邊坡、低海拔、低效益、田地茶的茶園退出來,還林、還耕、還果、還蔬、還花等措施,保持母親河底清、面潔、坡綠、岸凈。”鄉黨委書記楊進寶說。
前不久,桃舟網在桃舟全香茶葉基地里看到,工人們正在砍掉茶樹、整地挖穴。理事長陳樹全說:“一部分茶樹砍掉后,將種上20000余株名貴的綠化樹種。” 在桃舟鄉,像陳樹全一樣,很多茶農正在改變唯茶是農的觀念,主動調整農業結構,巧念“致富經”。三年來,全鄉退茶還耕近3000畝,宜林則林,宜蔬則蔬,宜果則果,宜耕則耕。以往低產茶園華麗“七十二變”,農民從同一片土地中獲得更高收益,有力地促進農業多元增收。
經過幾年連續退茶還林,很多山頭已呈現"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的立體生態景觀。“從長遠看,科學地、有規劃地實施‘退茶還林’,不僅能增加產量,更能提升茶葉的品質。”鄉長王小鵬說。2014年,盡管受秋旱影響,桃舟村茶農王良海的秋茶還是采收了2000公斤,收入5.6萬元,僅僅減產了100公斤。而在2009年,由于茶園位于山頂,缺少植被保護,土壤蓄水功能差,當年同樣遭遇了大旱天氣,他的茶園減產一半以上。“山頂退茶還林后,采摘的茶葉更肥厚,泡出的鐵觀音更清香,茶葉價格也提了一大截。”
在晉江源頭第一村達新村,村民們退改低產茶園,在2013年首期試種10畝淮山取得成功后,2014年增至100多畝,今年又發展到300畝。截止到目前,全鄉種植淮山1200多畝,淮山產業格局初見雛形。此外,全香蔬菜、田美果蔬等采取“訂單式”合作模式,大力發展時令蔬菜、茭白、玉米、生姜、馬鈴薯、食用菌、花生、大豆等種植。農民除了從田間收益外,還將獲得鄉政府退茶還蔬的“政策紅包”:種植淮山、生姜每畝補助500元,種植時令蔬菜、玉米、茭白、花生、馬鈴薯等每畝補助100元。
據了解,2015年,鄉黨委、政府提出,將繼續實施退茶工程,通過實施五個“百千萬”工程,進一步豐富“晉江源”生態農業新業態。“五個百”包括百畝生姜、百畝茭白、百畝玉米、百畝中草藥(鐵皮石斛、金銀花、三葉青、巴戟天)、百畝馬鈴薯基地。“五個千”包括千畝有機茶園、千畝無公害蔬菜、千畝淮山、千畝油茶、千畝風景林。“五個萬”包括萬條魚、萬只鴨、萬羽雞、萬噸水(“晉江源泉”礦泉水)、萬畝林(3萬畝竹林和15萬畝生態公益林)。
“今年,我鄉將立足生態優勢,加快發展綠色農業步伐,引導和扶持吾培油茶、達新淮山、下格淡魚養殖、康隨有機茶、桃舟無公害蔬菜、南坑食用菌等各具優勢的特色產業。同時,在農業開發中注入生態、有機、文化內涵,滿足人們求質、求新、求奇、求野、求安全的消費取向,與鄉村游、生態游進行有機融合,使生態價值在優質、高效的農產品中得到體現,實現全鄉農業的有序發展,農村的有力構建,農民的有效保障。”鄉黨委副書記肖銘煌信心滿滿地告訴桃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