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全縣472個村(社區)中,有71個村(社區)因為配套建設不完善、危房無法辦公等多種原因,造成無址辦公。
從2013年開始,由安溪縣委組織部牽頭,安溪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工程全面啟動,通過專項補助資金和鎮級配套資金結合的方式,計劃用四年的時間,實現無址辦公村的新址村部全覆蓋。
安溪祥華鄉東坑村,就是這71個村(社區)之一。記者日前走進這里發現,新村部的建設,不僅改善了基層組織形象,方便了群眾辦事,還帶來了一系列良性的蝴蝶效應。
從危房到樓房 村部“公事公辦” 成了現實
離安溪縣城78公里的祥華,被稱作是內安溪鄉鎮。而東坑,離祥華鄉還有三五公里兜兜轉轉的山路,坐落在一個群山環繞的小盆地中,找塊面積稍大的平地都不容易。
前些年,偏遠的東坑村各項事業薄弱,就連村部也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最先是一層石頭房,后面不夠用了,又用磚加蓋了一層。因為建設年代久遠,功能不完善。村兩委以前在這里辦公時,村民來辦事,中途要上個洗手間,只能先回家一趟再來。小樓被認定是危房后,村兩委的工作方式變成了在家分散辦公。這樣一來,群眾辦一些稍重要的事項,村支書簽了村主任簽,最后還得找文書蓋章,免不了要多跑。
安溪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工程啟動后,東坑村村址建設被列入項目。按照規定,列入項目的村子可獲得縣委組織部專項補助15萬元、鎮級配套補助3萬元。
“這18萬元啟動資金,激發了村兩委干事的勁頭。”東坑村村主任張友挺介紹說,通過發動鄉賢捐資等多種籌資方式,樓高三層、總面積840平方米的新村部建了起來。村兩委統一辦公有了場所,群眾在村部“公事公辦”也變成現實。
從“專職”到“兼職” 新成立的合作社有了家
村部的功能,是不是僅限于村兩委辦公場所?東坑村以實踐證明,其內涵外延可以因地制宜不斷豐富。
記者了解到,東坑新村部主體建設完成后,曾一度面臨沒有資金裝修的問題。集思廣益后,村里人想到了在村子內部盤活集體資產——發動成立東坑共贏茶業合作社,引導茶業產業化,逐步樹立東坑村自有茶業品牌。同時邀請合作社將生產加工場所設在村部。作為置換,村部的裝修資金由合作社成員集資負擔。
原材料倉庫、成品倉庫、輔材料倉庫、外包裝車間、物料出口……記者在現場看到,從“專職”到“兼職”,作為茶業合作社所在地的村部一二層,已打造成為符合QS標準的生產場所。
“如果不是村部騰出空間,要成立合作社根本找不到適合的固定場所。”東坑村村委張玉坤告訴記者,盤活村部資產,卻走出了一條帶動村民增收的好路子,讓全村都很欣喜。截至目前,茶業合作社已有70多戶成員,覆蓋了全村近三分之一人口,并且還在持續吸納新成員。
從蓋房到修路 山窩窩里的茶葉賣出了好價錢
去年1月,村部正式投用。原以為故事就此完結,沒想到蝴蝶效應還在繼續。
“不久就是馬年春節。”張玉坤說,外出務工和做生意的鄉賢們回村過年,看到村部建得很好,東坑村有得體的門面了;合作社建起來了,帶動茶葉名村冉冉升起。就是有一點不好,從祥華到村子的3.5公里水泥山路,僅有4米寬,行車不易。
要致富,先修路。大家一合計,既然已經做了建新村部和茶業合作社這兩件大事,沒理由讓東坑的發展止步于通村“最后一公里”。集資修路,成了那個春節最熱的話題。
在全村齊心協力下,2014年8月,通村水泥路擴寬工程全面完工,建成后的道路寬6.5米,大大降低了行車難度,將原本畏懼山路艱難的茶商們吸引到了家門口。也因為如此,原本普遍在百元每公斤的東坑茶葉,在合作社引導和道路帶來的供求關系變化影響下,賣出了140元至160元/公斤的好價格,就連四鄉八里爭搶舉辦的“茶王賽”,也在當年移址東坑舉辦,讓村民們哭逐顏開。
而眼下,利用建設新村部整理出來的平地,東坑還在積極籌建人口文化廣場,同時計劃在全村開展綠化,整治裸房和環境衛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讓人不禁感慨:“蝴蝶的翅膀還在振動呢!”(記者 孫燦芬 通訊員 張曉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