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夏日的安溪,到處是動人心弦的景致。安溪之美,既因“三鐵三世遺”而聞名,也得益于風姿綽約的鄉村畫卷。
城廂鎮經兜村,依托三山兩水的生態優勢,打造閩南山區村落風貌的魅力村落;尚卿鎮黃嶺村,借力村企共建,昔日的“黃土高坡”化身“茶旅度假村”……
近年來,安溪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盈鄉村”建設為抓手,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亮麗樣板。
創建386個“綠盈鄉村”
走進龍門鎮洋坑村,但見青山環抱綠水潺潺,古樸的閩南古厝、南洋風格的棋盤樓和紅頂白墻的農房沿河而建,河道旁慢道和步行橋上村民漫步,好一派山水田園風光。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嚴重的崩崗侵蝕區之一。“曾經的洋坑,采石場、石材加工廠密布,‘晴天漫天灰、雨天滿地泥’,穿村而過的是‘牛奶溪’,村容村貌雜亂不堪。”洋坑村黨支部書記陳小福說。
為改變這一情況,洋坑村除了退出石材開采業之外,從整治人居環境入手,圍繞村莊“凈起來、美起來、靚起來”整體目標,改造全村三格化糞池,建設污水處理站,完善專業清掃保潔隊伍;同時,進行環境提升,植樹綠化、河道清淤、建設攔水階梯和灌溉水壩,保護性改建古厝。
不僅如此,洋坑村還建設農耕民俗文化走廊、鄉村振興展示館和崩崗科技館,使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建設集休閑、觀光、研學于一體的地質公園和配套旅游項目,進一步扮靚村莊,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讓農村宜居又宜游。
人居環境改善了,洋坑村于2020年12月入選我省第一批高級版“綠盈鄉村”。陳小福告訴記者,下一步,將結合村莊實際,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和鄉村品質,不斷優化用地布局、交通網絡及配套設施,重點發展文化旅游與生態產業,真正實現生態美與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鄉村振興,生態先行。近年來,安溪縣將“綠盈鄉村”建設作為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按照“村更美、山更好、水更清、林更優、田更潔、天更藍、業更興”七個方面工作要求,梯次推進綠化、綠韻、綠態、綠魂的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統籌推進全縣鄉村生態振興工作。
通過“綠盈鄉村”建設,安溪縣一個又一個鄉村走向生態宜居、村美民富。
藍田鎮烏殊村開展農村飲水提級改造工程,改造延伸供水管網,科學種植適應當地生態的樹木,實行垃圾定點收集、集中清理,村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長卿鎮西溪村通過建立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完成裸房整治及平改坡180余座,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融入健康步行道、麥芽糖文化廣場、兒童樂園等元素,繪就一幅生態宜居的山水西溪畫卷;
……
截至目前,安溪縣已累計創建“綠盈鄉村”386個,其中,高級版30個、中級版140個、初級版216個、綠盈鄉鎮2個。這一個個“綠盈鄉村”猶如繁星點點,讓安溪更加美麗。
綠色賦能振興鄉村
石鐘溪步行道、古民居、環抱綠樹……夏日的湖頭鎮山都村,綠意盈盈,充滿生機,成為安溪縣人氣頗高的旅游打卡地,游人絡繹不絕。幾年來,山都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和特色農業,打造“研學基地+研學生態觀光旅游”以及時花花圃、藝術公園、休閑山莊等鄉村特色景觀,同時,創建村游客服務中心,提升村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吸引眾多游客來此打卡,成為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2024年,山都村入選省級第四批高級版“綠盈鄉村”,該村的鄉村旅游又添一塊響當當的“招牌”。山都村黨支部書記裴榮桂介紹,立足這一優勢,該村繼續做熱鄉村游,圍繞石鐘溪、千年古樹、宋元時代寺廟、土樓遺址、南北石塔等特色資源,打造親水平臺、許愿池、卵石花塘等多處休閑景點,吸引游客觀光旅游,打造旅游新“爆點”。
依托旅游發展優勢,山都村還以研學點、花卉等產業優勢為切入點,深挖食、住、行整條產業鏈,組建家庭旅館,打造花生伴手禮品牌,增加村民收入。
2024年,山都村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1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5萬元,“綠美”生態成為該村更加亮麗的“底色”。
四面群山環抱的福田鄉,也走出一條生態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
近年來,福田鄉將生態自然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民生發展的內在動力,以良好生態為依托、以蘆柑產業為主線,精心設計“醉美果園”采摘自駕游線路、百橘園營地及多個柑橘采摘基地,全力發展集觀光、采摘于一體的旅游產業,不斷引人氣、聚商氣。
“目前全鄉共有柑橘類果園總面積20000畝,總產量3.5萬噸,產值2.5億元。”福田鄉黨委書記陳欽儒說,今年,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探索“綠盈鄉鎮”建設長效機制,通過舉辦蘆柑采摘節、蘆柑文化節等活動,進一步提升蘆柑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果農增產增收。
綠色賦能,鄉村振興。泉州市安溪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安溪縣以推進“綠盈鄉村”建設為契機,積極開拓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休閑觀光、度假康養等生態旅游漸漸興起,有效激活鄉村振興新活力,為農村經濟注入新動力,生態富民利民效應日益凸顯。(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