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關鍵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建考察,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重要要求:“今天,抓改革開放,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比過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廈門要適應形勢發展,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深耕細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
福建要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唯有奮勇爭先,敢作善為,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以歷史主動精神破局,用科學方法論探路,方能在新的時代大考中,為一域發展注入活力動力,為全國改革貢獻更多的福建經驗。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是不是“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擔當”,能不能“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干出成效”,就是廣大干部勇擔當、善作為的試金石、磨刀石。
(一)
促進派和實干家不是坐而論道的清談客,而是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是畏首畏尾的旁觀者,而是攻堅克難的沖鋒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十分重視改革,大力推動改革。其中就有很多改革成為制度性、政策性成果。
本世紀之初,在林改發源地武平縣,林改雖已動員部署,但真正行動起來的村還不到一半,改革推進舉步維艱。怎么破?
時任省長習近平深入武平縣林改試點村,向基層干部和群眾了解改革中存在的困難。他敏銳捕捉到了廣大林農“把集體林權分到戶”的熱切期盼,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親自推動武平縣“分山到戶”試點。
“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閩西的林改由此逐步向深層次推進,各項配套改革相繼開展,開啟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序幕。
林改要成功,制度設計是關鍵。習近平同志要求總結好武平林改的基本經驗,并對全省林權制度改革出臺一個指導性文件。
2003年4月,以森林法等法律為依據進行改革探索,通過確權發證、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等舉措,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全國第一個省級林改文件正式出臺。200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吸收福建林改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擔當的就是促進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干出成效的就是實干家。”
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著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行至“水深”處,讓改革這個“關鍵一招”迸發出更大的能量,更加需要實干擔當、攻堅克難。
在“深水區”里,很多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考量,展現了我們黨著眼長遠的戰略眼光。
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但探索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成果更難得。把經過實踐檢驗的成熟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二十屆三中全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作為改革的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中國之制”的巨大優越性不斷彰顯,“中國之治”的強大生命力日益迸發。
(二)
鄧小平同志曾形象地比喻“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既體現了當時面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也蘊含著對實踐出真知的深刻認識。正因為有“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決心,以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的責任擔當,改革開放沖破了重重阻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歷史證明,改革者的實干擔當精神始終是將改革進行到底、突破困局的核心動力。
就福建改革開放的歷程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松綁放權”到新時代的“奮勇爭先 再上臺階”,答案也已給出:需要敢闖敢試、求真務實的改革促進派、實干家。在改革畫卷中,始終流淌著“敢為人先”的熱血基因,閃耀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實踐智慧。
歷史與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推進到今天,不僅認識要深化,方法要科學,而敢不敢擔當尤為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
發展水平越高,面臨的矛盾和挑戰越復雜,改革的難度也越大。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交織疊加、錯綜復雜,不能繞道,不可回避。這既需要動真碰硬的闖勁,也需要久久為功的韌勁。
從海絲核心區、自貿試驗區,到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近年來,福建從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向系統協調、全面深化轉變,一批探索先行的改革成果不僅以制度形式固化,有的還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和政策。這,既為福建發展增添活力、注入動力,也為全國改革探索路子、貢獻經驗。它的背后,折射的是福建大膽改、深入試的實干與擔當。
但是,改革是進行時。在我們省的“三本臺賬”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高質量地完成這些改革,也需要創新工作機制。
比如,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對于船舶海上運輸“不停運”、航運全鏈條綜合服務、促進兩岸經貿合作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一系列首創性、集成式創新探索,打造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廈門樣板”。
比如,福州實施“調研論證—成果轉化—落地實施”全鏈條改革工作機制,形成18項重點改革攻堅課題清單,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因此,強調擔當意識、爭當改革的實干派促進家,既是應對復雜挑戰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三)
一場深刻的變革,既需要破除舊有體制機制的勇氣,更需要建立新秩序的智慧。
奮勇爭先,當好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必須具備意識強、勁頭足、本領高三大核心素質,方能不負時代使命,在改革發展的征程中披荊斬棘。
其一,促進派和實干家必須是思想上的先行者。德國著名詩人海涅曾說: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破冰,就沒有發展的突圍。這種意識的覺醒,往往源于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和對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長期在地方工作,尤其是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省份工作,一路走來,習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視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關心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近年來,福建牢記囑托,在部署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中,構建“1+N”政策體系,推進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綜合改革,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市場、開放、政務、法治、社會環境,民營經濟“七七七八九”貢獻格局持續鞏固拓展。這種“全局謀劃”與“精準落子”的結合,彰顯了系統觀念的實踐偉力。
其二,促進派和實干家必須是行動上的奮進者。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必須有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的精氣神,對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纏住不松勁,一步一步往前“拱”,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密切關注晉江的改革發展,曾六年七次深入晉江調研,走訪數十家民營企業,多次主持召開個體私營經濟、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將理論思考和探索實踐相結合,系統總結提出“晉江經驗”,對于福建縣域經濟振興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至今影響深遠。本世紀初以來,在“晉江經驗”指引下,福建晉江將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動力,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不僅在改革開放史上寫下耀眼篇章,而且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樣本。
其三,促進派和實干家還必須是本領上的高強者。改革光有熱情和干勁不夠,還得有真本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既要沉下心、俯下身,以“空杯心態”鉆研政策理論,以“工匠精神”打磨專業能力,也要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到一線、到現場向群眾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推動改革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
1990年5月,習近平同志即將赴任福州,在給寧德地直機關干部的臨別贈言里說:“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基層是矛盾問題的交匯點,也是改革靈感的“富礦層”。尊重和鼓勵基層首創,是為改革注入源頭活水。找準小切口、牽住“牛鼻子”,還能順藤摸瓜、觸類旁通地推動同類事項解決。福建在全省開展“一市一試點”“一縣一特色”專項改革,鼓勵基層結合實際大膽闖、大膽試,通過深入開展一批改革試點、創新推進一批特色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和創新成果,為福建乃至全國的改革積累了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福建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對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親自擘畫新福建藍圖,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強勁動力。堅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以革故鼎新、踵事增華的自覺破解制度藩籬,必將讓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在新時代迸發出更大能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福州:職工在崗也能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獲國2025-07-14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