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2日訊 許多人都覺得,喝安溪鐵觀音,就是要嘗鮮,買到茶葉后一定要放冰箱。如今,這個觀念或許應該改變了。
按照傳統工藝制作的鐵觀音,青蒂綠腹紅鑲邊,滋味醇厚綿長,即使不放冰箱,也依然能保持鮮爽滋味。
在經歷“清一色”的黃金時期后,安溪鐵觀音在市場規律的倡導下,又開始回歸傳統。
畢竟,傳統就是經典,“清動頭,潤動喉,香動鼻子,甘動舌頭,韻動脾胃”……這些打動老茶客的味道,又回來了。
【源頭】
讓茶樹自由綻放
有機種植的鐵觀音郁郁蔥蔥
回歸傳統的源頭就要說回歸到茶葉種植。
這兩年,安溪的茶園有這樣一番新景象:前有梗,后有溝,茶樹留高至70~80厘米以上,梯壁留草。在位于安溪龍涓的舉源茶莊園,記者就發現了這么一片試驗園,茶樹高,草在樹下。舉源合作社負責人劉金龍介紹:“這種種植方法種的茶病蟲害少,而且一年只需除一次草,除草成本大大降低,還可做綠肥。茶樹留高后,根系會更發達,抗旱能力增強,光能也會更足,有助于增加產能,方便勞作。”
據了解,今年安溪縣將在莆永高速兩側茶山推行茶樹留高5025畝,主要是春夏茶不采,暑茶修剪,秋采摘,確保茶樹留高,其他的鄉鎮都要新建示范片300~500畝,安溪縣里已將此項內容納入茶業基礎管理工作進行考評。
此外,為了讓茶客們從“茶園”到“茶杯”,喝到更健康安全放心的茶葉,茶農們將茶園土壤改良“改”的重點放在了施有機肥,如種綠肥,施羊糞、牛糞、豆餅豆漿,稻草覆蓋等,推行配方施肥、種植黃花菜。
不少茶山還退掉了一部分不適宜茶樹生長的茶園,改種植櫻花、桂花等樹種,花季一來,漫山遍野美不勝收。
【工藝】
按“國標”制茶
安溪鐵觀音不再依戀冰箱
近些年,安溪一直在提倡回歸傳統工藝。那么何為“傳統工藝”呢?
茶業界普遍認為,按照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準(GB/T19598-2006《地理標志產品 安溪鐵觀音》)制作,就是堅持傳統。三個基本點:一是種要正,紅心歪尾鐵觀音;二是法要正,生態化種植,精細化管護;三是藝要正,做青工藝按“半發酵”來掌控。根據茶學院林金科院長的研究,茶葉鮮葉固有的香氣成分只有53種,而茶葉香氣成分達500多種,大部分是在茶葉加工過程中形成的,鐵觀音“搖”出來的香氣是其他茶葉無法比擬的。
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從輕搖青輕發酵工藝回歸重搖青重發酵工藝。
位于安溪西坪的德峰合作社,從去年春茶開始,開辟出了一整片高海拔茶園,經過對茶樹品種的梳理,把其命名為“紅心歪尾鐵觀音保護區”。德峰茶業總經理王輝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按照傳統工藝制作的鐵觀音,青蒂綠腹紅鑲邊,喝起來蘭花香、觀音韻明顯,滋味醇厚綿長。
許多人都覺得,喝安溪鐵觀音,就是要嘗鮮,買到茶葉后一定要放冰箱。然而,這個觀念或許應該改變了。王輝榮漸漸帶領旗下合作社的成員不再使用空調做青,做出來的茶葉有更加貼近天然的氣息。而且做好的鐵觀音,即使不放冰箱,也依然能保持鮮爽的滋味。這樣的茶葉也更適宜存放下來當做老茶收藏。(海都記者 趙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