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士助力 科技興茶
生態茶園是綠色大后方,在加工生產環節上卻需要最先進的科技力量加分。2013年10月11日,“福建安溪鐵觀音集團陳宗懋院士工作站”正式授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教授、著名茶學專家陳宗懋表示,希望能通過與安溪鐵觀音集團共建的工作站平臺,進一步開展茶葉科技創新,推廣科研成果,把安溪鐵觀音集團打造成全國的茶葉規范基地,引導茶產業提升科技水平。
安溪鐵觀音集團董事長林文僑也再三強調,只有科技,才能為茶葉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安溪鐵觀音集團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一直高度重視科技興茶,與陳宗懋院士已有多年合作經驗,開展了“安溪鐵觀音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的示范與推廣項目”的課題研究并取得較大成果。2013年5月,由集團牽頭,聯合浙江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和江蘇大學等單位,申報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項目——《茶葉質量安全與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
科技興茶還體現在生產設備的升級方面。2013年至今,八馬茶葉集團、大自然茶業集團、三和茶葉集團都已經陸續引進了智能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其中,以八馬茶葉引進的日產幾百斤的精制智能自動化設備最為昂貴,雖然每天只能精制幾百斤茶葉,但是涉及的是初茶之后的撿梗、拼配及最終包裝等更為精細化的生產過程,因此造價達到千萬元。另外兩家茶企目前引進的是初制生產線,即全面完成從采下的茶青直至初茶(未撿梗)的生產,造價從300萬元到600萬元不等,其中以三和茶葉目前即將投入使用的設備生產力最強。
“每天可以生產一噸重的初茶。”三和茶葉的相關負責人宋先生說,該設備已經全面投入使用。據悉,企業之所以不惜重金不斷提升制茶自動化水平,最大的原因在于想擺脫所有產茶區面臨的人力成本攀升的難題。“以前一天30名制茶師傅頂多也只能生產900斤茶葉,生產1噸茶葉,至少得動用60個人力。如今這家伙一開動,一天一噸最多只需要5個人,可節省80%以上的勞動力成本。”宋先生說,此前串聯式的機械生產線上,每個環節都需要有工人看護,人力成本依然較高。如今采用的自動化生產線最多只需要5個人,兩個在晾青及儲青環節,兩個在殺青和烘焙環節,還有一位負責總的監督工作。如果前面4個工人工作盡職,后面的總監也可以省掉。一名熟練的制茶師傅日薪都在2000元至3000元,據此推算,雖然自動化生產線身價高,但只要使用合理,其實是很劃算的。55名員工成本節省下來,還可以分配到其他工序上,比如尚無法完全用機械取代的采茶工作等。
“規模化、標準化、清潔化、節能化,一直是安溪茶葉發展的方面。”安溪縣農茶局局長蔡建明說,自動化生產線在上述幾個方面都有貢獻,特別是解決了陰雨天氣無法曬青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