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鐵觀音與茶文化系統”種質資源保護圖
今年5月,國家農業部下發《關于開展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通知》。“一接到通知,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安溪鐵觀音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申報工作,并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安溪縣區劃辦主任吳順情說,從年初啟動申報工作,到去外地取經學習,再到專家啟程到安溪開展田間調研,只經歷短短幾個月的時間,9月中旬已在北京順利通過首次專家評審。
“申報農業文化遺產,我們擁有環境獨特、制作工藝獨特、產業基礎雄厚及市場占有率高三大最突出優勢。”縣農茶局局長蔡建明如是說,“‘半發酵’制茶工藝造就茶中極品。安溪人善種茶、育茶、制茶,尤其是烏龍茶半發酵制作技藝,將成為我們此次申遺的獨一無二的優勢。”
相關管理辦法已出臺
重在保護傳統耕種與制作方式
與一般意義上的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安溪鐵觀音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其獨特的難點。只有保住傳統的耕種與制作方式,才能保護好在它基礎上產生的優良品種、生態農業以及文化習俗。
“按照保護與發展協調的要求,安溪鐵觀音與茶文化遺產地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即核心區、種質資源保護區、茶文化保護區、鐵觀音生態產品開發區和茶鄉休閑旅游發展區。”蔡建明說,通過“申遺”把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發展休閑農業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拓展農業功能和傳承農業文化。
日前,為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福建安溪鐵觀音與茶文化系統”的管理,安溪縣結合本縣實際,制定出臺《福建安溪鐵觀音與茶文化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管理暫行辦法(草案)》。
該辦法指出,“福建安溪鐵觀音與茶文化系統”保護的是以鐵觀音種植和制作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以品種資源為核心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以品種選育和采制工藝為核心的傳統知識和技術體系,以“山、水、林、茶、草、人”為核心的農業生產景觀,以“純、雅、禮、和”為核心的鐵觀音茶文化。
辦法規定,“福建安溪鐵觀音與茶文化系統”遺產地范圍為安溪縣管轄的全部行政區24個鄉鎮,總面積為3057.28平方公里;遺產地核心區為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鎮,位于東經117°53′34.57″-117°57′37.51″,北緯24°59′0.57″-25°01′10.54″。主要涉及松巖、上堯、南巖、堯山、堯陽五個村,面積12.13平方公里。遺產地核心區內禁止從事破壞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生產、建設和經營活動。(通訊員 林愛娥 徐仰望 洪金示 章財根 本網記者 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