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湖頭鎮山都村的田間地頭,放眼望去,連片的花生已經成熟,當地農戶正熱火朝天地忙著挖花生、摘花生,隨著一株株花生苗連根拔起,顆粒飽滿的花生破土而出,映襯著豐收的美好。
山都村距鎮政府駐地西南4.3公里處,共有838戶、3211人,區域面積13000畝,其中山林8000畝,耕地1400畝。近年來,該村依托當地沙石土壤,且海拔高、生態好等自然優勢,引導村民發展種植花生等特色農產品,有力助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促進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2024年,共種植花生500畝,產量達20萬斤,產值預計500萬元。曾獲評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
“鹽水花生是山都村的傳統特產,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種植歷史。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鹽水花生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山都村黨支部書記裴榮桂介紹,目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為實現傳統花生產業轉型升級,該村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導農戶發展花生庭院經濟,利用農村庭院、房前屋后等零散土地資源,結合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發展特色花生種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方寸地”變“致富園”。種庭院花生讓山都村村民的日子蒸蒸日上。“今年,利用庭院空地種3畝花生,由于雨水天氣比較多,土壤水分充足,采收的花生品質較好,顆粒飽滿,畝產量在200千克左右,每畝收入近10000元。”農戶裴金樂呵呵地說。
不僅如此,山都村還引導企業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將花生加工成花生油、花生醬、花生酥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提高花生的經濟效益。鼓勵農戶發展花生休閑食品產業,如花生糖、花生糕點等,進一步豐富花生產品的種類和品質。如今,整個山都村的鹽水花生產業年銷售額已經突破千萬元大關。
會種花生不如“慧”種花生。幾年來,山都村還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設備,推廣有機種植和綠色種植技術,加強對種植過程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提高花生的產量和品質。“村里時常舉辦花生種植技術培訓班,組織專家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戶的種植水平和管理能力。”裴榮桂說。
一粒花生,一路生“花”。裴榮桂表示,下一步,將整合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等產業,促進花生庭院經濟與研學文化、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花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山都村的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湖頭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大對花生、荔枝等富民產業扶持力度,做大做優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規模,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