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春意點染了福鼎的山海川島,處處生機盎然。在巍峨的山岳攬勝,到秀美的海島暢游,往廣闊的沙灘趕海,去連綿的田野踏青……處處皆景,引來游客無數。
從景點到全域,如何叫好又叫座?福鼎發揮山海資源優勢,圍繞“一山一島一灣一湖”發展思路,持續提升太姥山、崳山島、沙埕灣、玄武湖“四大板塊”旅游功能,豐富全域旅游產品供給,全力打響“海上仙都·自在福鼎”品牌,推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建設。
景區煥發新活力
近段時間,太姥山風景名勝區接連“上新”,彩虹公路、觀海棧道、夫妻峰廣場等煥新迎客,露營基地、智慧健身步道、山頂星空民宿等建設在即。
“原來景區主要以爬山、觀景為主,隨著‘老年人爬不動、年輕人不愛爬’,傳統旅游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因此,我們圍繞市場需求,提出‘微改造、精提升’,進一步增強景區休閑度假功能,讓原來閑置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福鼎市太姥山管委會黨委書記、文體和旅游局黨組書記曾慶貴說。
為做大做強核心景區,太姥山實施自然遺產保護、旅游產品打造、配套服務設施提升三大工程,按功能需求打造精品民宿、連鎖酒店、游樂項目、茶館小吃店等,提升景區旅游吸引力和承載力。
“比如,太姥山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為‘四絕’,但真正區別于其他景區的最大獨特點在于‘洞’,我們就著力做好‘洞’文章,策劃在洞道里融入燈光、科技等內容。同時,豐富景區文化內涵,融入祈福文化、愛情文化、茶文化等,讓游客的體驗感和舒適性更強。”曾慶貴說。
下山,向海。
夜幕降臨,國內首個濱海景區行浸式文旅夜游項目《緣夢·牛郎崗》在牛郎崗海濱景區開啟。從入口蜿蜒至沙灘,光影婆娑,舞蹈、合唱、茶藝、情景表演、民俗非遺等逐一上演,吸引游客互動參與,感受夜間山海的魅力。
“為打造濱海特色旅游,我們主打七夕文化傳承地,不斷升級軟硬件,新建星河廣場、游客服務中心,引進露營營地、玻璃水滑道、行浸式夜游、網紅打卡點等項目,增加娛樂性,吸引不同年齡段的游客。”牛郎崗旅游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華表示,如今的景區融山、川、海、島與科技于一體,年均人流量近30萬人次,“我們將繼續配套打造民宿集群,增加出海體驗游、互動表演節目等,豐富旅游新業態、新場景、新產品。”周建華說。
山海交響,串景成鏈。福鼎市突出“2+X”景區聯動發展,持續抓好太姥山龍頭景區提升建設,完善文化旅游基礎配套;加快崳山島資源整合,串聯天湖核心景區與環島沿線旅游景點,打造酒店民宿群,進一步提升海島旅游吸引力;以4A級景區創建推動牛郎崗轉型升級,補齊牛郎崗景區海濱民宿建設短板;對照A級景區創建標準,建設崳山島月亮灣、小白鷺海濱度假村、赤溪文化旅游區、漁井濱海旅游區、瀲城古堡景區等一批重點旅游景區景點,滿足大眾化、多樣化、特色化旅游市場需求。
產業融出新業態
走進點頭鎮江美村,山上茶園碧波重重,山下露營天幕林立,構筑出一幅美麗壯觀的畫景,美不勝收。
“在此之前,我們村還是一個‘邊緣村’,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江美村黨支部書記繆起筍表示,隨著濱海大道通車,村里的區位優勢顯現。“我們依托優異的茶葉資源,在打造高標準生態茶園的基礎上,探索‘茶葉+旅游’模式,配套建設茶亭、茶間小屋、觀景平臺、彩色步道,引進第三方打造露營基地,既添生態‘顏值’,又增經濟價值。”繆起筍說。
以茶興旅,以旅促茶,掀起茶村旅游熱。眼下,隨著春茶采摘開始,該村迎來如潮的游客,在露營之余,沉浸式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等樂趣成了“最大賣點”。繆起筍透露:“我們計劃將茶山、露營、鄉村與海岸線連接,打造一條山海融合精品線。”
厚植“生態家底”,釋放“發展紅利”。福鼎全面變現“山島茶海鄉味”全域旅游資源,發展茶旅、農旅、漁旅等,打造“生態綠色的山、多彩繽紛的海、文化多元的村”,為游客帶來全新旅游體驗。
坐落于沿海風景帶上的硤門畬族鄉漁井村,背倚太姥山,面朝崳山島,坐擁“一礁三井六崖弄九熔脈”奇異景觀和文藝范民宿,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旅游熱門地。
昔日傳統小漁村如何變身成“網紅村”?產業融合是關鍵。
“我們以‘吃住在漁井,游遍周邊景’為定位,深挖漁業文化,拓展漁事體驗、漁業觀光、度假民宿等項目,讓到訪游客吃漁家飯、住漁家屋、觀海聽潮。”漁井村黨支部書記林本嚴說。
發力旅游業,漁井村打造愛情公路、房車露營基地,建設海鮮一條街,配套能源車充電樁、完善游樂設施……鄉村發展欣欣向榮,漁民們也紛紛轉產轉業,“上岸”開辦農家樂、特產店、特色民宿,吃上了“旅游飯”。
“旅游+”“+旅游”,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福鼎精心培育地域特色凸顯、“+旅游”深度融合的旅游新業態,統籌推進文化、農業、工業、美食、海洋與旅游“聯姻”,發展康養休閑、紅色研學、民宿體驗、美食品鑒、生態觀光等,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旅游產品,讓游客“多住一天”“多玩一天”。2023年,福鼎力爭實現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8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億元。(閩東日報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