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考古隊的隊員們在水中進行浮選工作。新華社發
新華社肯尼亞拉穆7月28日電(記者王小鵬 盧朵寶)在肯尼亞拉穆郡曼達島28日開幕的首屆“古今中國與東非聯系國際論壇”上,由中國、美國和肯尼亞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宣布在曼達島發現了具有中國血緣的3具人骨遺骸,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
美國考古學者查普·庫辛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考古學者首次在東非地區發現具有中國血緣的古代人骨遺骸。參與發掘的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朱鐵權說,在曼達島發現的這些人骨遺骸,具有東亞人獨有的鏟形門齒,同時經DNA(脫氧核糖核酸)技術鑒定,均具有中國血緣。
朱鐵權說,利用碳14測年技術所得結果顯示,在3具人骨遺骸中,其中一人生活的時間與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基本吻合,另外兩人生活的時代則相對稍晚。
根據中國史書記載,鄭和率船隊在15世紀七下“西洋”,先后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朱鐵權說,這次考古發現為探討鄭和船隊是否到過曼達島以及是否有船員留在該島提供了新證據。聯合考古隊于2012年12月在曼達島工地進行了首次考古挖掘。除了人骨以外,考古隊還發現了古代城市遺址,不同時期的中國陶瓷、中國料珠、明永樂通寶等。
出席論壇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說,考古學和人類學相互借鑒以及多種自然科學技術的應用在這次考古發掘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考古發現為探討古代中國與東非友好往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首屆“古今中國與東非聯系國際論壇”為期3天,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美利堅大學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國的近30名學者參加。
7月29日,美國考古學者查普·庫辛巴(后右四)在曼達島考古遺址現場給參會人員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7月29日,美國考古學者查普·庫辛巴(左一)在曼達島考古遺址現場給參會人員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7月29日,參與發掘曼達島遺址的中山大學隊員在現場進行發掘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7月29日,參與發掘曼達島遺址的中山大學隊員在現場展示發掘的陶片。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7月2日,考古隊在曼達島考古遺址現場進行發掘工作。新華社發
7月29日,參會的中國專家在拿到遺址平面圖后在現場實地考察。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