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和非洲并參加金磚國家第五次峰會,在國內外卷起中國外交新熱潮。習主席在非洲首站坦桑尼亞演講時,盛贊毛澤東、周恩來等與非洲領導人共辟中非“患難之交”。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也于30日舉行研討會,回顧“周恩來公共外交思想”。在重溫歷史的語境中,周恩來重新向我們走來。 過去一周,我捧讀幾十位外交前輩回憶周恩來公共外交的訪談錄,思緒反復在現實與歷史間切換,品味這位新中國公共外交倡導者與先行者的豐富遺產,思索越來越熱的公共外交。我發現,雖然世情、黨情和國情已不同于周恩來外交風范大放異彩的時代,但是,周恩來公共外交的指導思想與今天一脈相承,努力目標與今天一以貫之,具體實踐對今天也堪稱典范。 周恩來近30年的實踐表明,追求和平,反對戰爭;主持正義,反對霸權;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始終是中國外交最主要的努力目標。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是指導中國外交政策與處理國際問題的重要原則。新中國外交成就非凡,周恩來的天才貢獻功高至偉。 作為具有全球視野與戰略思維的外交家,周恩來在國力不足,國際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將政府外交與公共外交完美結合,將承擔國際義務與量入為出適度平衡,將原則立場與零活處理巧妙折沖,將直接較量與迂回前進交替使用,將職務行為與個人魅力水乳交融,將片葉只木與一片森林的相互關系辯證掌握,不斷破解新難題,打開新局面,創造新奇跡,結交新朋友。周恩來外交傳奇的碩果,至今是支撐中國外交的堅強基石與穩定架構,誠可謂利在當時,功在千秋。 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人格。周恩來公共外交的核心首先不在于高妙策略、靈活技巧和迷人氣質,而是光明磊落、虛懷若谷、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高尚情操和品格,這種幾乎完美無瑕的修為不僅贏得友誼,而且瓦解敵意,進而使他在外交領域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而與他交往過的人無不如沐春風,經年難忘。 公共外交的載體是人文、民間和大眾,關鍵在于做好人的工作,做好感情交流。正如此,周恩來不僅尊重所有“小國”、“弱國”和“窮國”領導人,踐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原則,而且真誠體諒和關心他接觸的普通人,如廚師、服務員、乘務員、譯員和記者。這種表里如一、不分上下的平等與友愛一經傳播,無異于精神變物質,外化為國家外交情操,在特定時期彌補了中國家底薄、外援少的缺憾,以個人之資為國家和人民贏得廣泛而牢固的國際友誼和信任。 周恩來主抓外交的年代,國內干擾頗多,國際冷戰森森,他巧妙調動各種民間外交資源撬動僵局,融化堅冰,創造了“乒乓外交”、“熊貓外交”、“烤鴨外交”、“葬禮外交”和“圍棋外交”等豐富而又精彩的外交形式和手段。他既有一夜動員80萬人掃雪確保尼克松參觀長城的大手筆,又有為日本相撲運動員連夜準備攀登用鞋、為阿富汗王后更換遮光窗簾的小細膩。他通過親力親為演繹“外交無小事”,實現“小球轉大球”。民間先行,文化先行,貿易先行,甚至個人先行,都成為周恩來謀略和突破外交僵局的重要嘗試。 周恩來善于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統籌高層磋商與上下溝通兩個維度,巧妙應對外交危機,推動外交事業。當阿爾巴尼亞代表團要求巨額援助時,周恩來并未止于簡單拒絕,而是安排來賓下鄉訪貧問苦,最終達到勤儉辦外交之效。當極左風潮危及中國與柬埔寨關系時,周恩來連夜會見柬方大使,一席長談巧解倒懸。這種內外兼顧、軟硬交替、春風化雨和奢簡適度的把控意識和能力,對于綜合國力空前強大后的中國外交尤其具有現實指導價值,甚至難度更大。 今天的中國面臨實力被國際和國內部分輿論雙重夸大的迷局,自身發展引發的內外焦慮也呈現全新形態,進而將中國外交置于新的風口浪尖,重溫周恩來外交特別是公共外交歷程與藝術,將使我們在歷史鏡鑒中得到更多現實靈感和路徑。
責任編輯:hdwmn_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