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普遍認為,中國的發展已不再是簡單的崛起問題,而是進入了趕超美國的階段,防范心理明顯加重。中美兩國不大可能成為盟友,但若走向沖突,后果不堪設想。兩國關系真正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根本出路在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推動美國逐步適應中國的發展。
隨著奧巴馬第二任期新任閣員漸次亮相,美國對華政策的走向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3月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托馬斯·多尼隆在紐約亞洲協會發表演講時說,中美關系對于奧巴馬第二個任期內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美國歡迎中國和平崛起,將與中國建立更具建設性的關系。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美方普遍認為,中國的發展已不再是簡單的崛起問題,而是進入了趕超美國的階段,防范心理明顯加重。未來四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繼續快速提升,兩國實力對比快速接近,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將繼續成為奧巴馬對華政策的重要考量,并使中美關系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其一,對華政策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性更加彰顯。2012年大選中,中國議題再度發酵,尤其是在辯論階段,中國崛起成為專門設定的辯論話題,這在美國的歷史上前所未有,而兩位候選人為此展開的辯論又極大地提升了美國整個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中國是處理大國關系的首要問題”“中國問題比伊朗問題更重要”等認識在美國社會中越來越獲得廣泛認可,這將對未來中美關系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其二,奧巴馬政府對華戰略定位似乎進一步轉向消極。2011年中美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將致力于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然而,奧巴馬在去年10月25日的第三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中表示,中國是“對手”,也許是“潛在的伙伴”,這一定位顯然比兩國聯合聲明要消極得多。這不僅反映了美國對于中國實力發展的擔心,也意味著美國的對華政策越來越具有動態化和不確定的特征。不可否認,奧巴馬這一表態包含有選舉因素,但是將中國定位于“伙伴”與“對手”之間應當符合奧巴馬政府關于中國因素的真實考量。未來美國對華政策的主線將在視中國為伙伴或對手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并不斷在兩者之間出現擺動。
其三,美國的對華政策將與其亞太政策形成更加緊密的互動。隨著美國進一步強化亞太再平衡戰略,亞太地區將繼續成為中美戰略博弈的主戰場。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將成為新一屆政府執政之初在對華政策方面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東盟與有關國家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有可能成為中美在經濟領域爭奪影響力的新舞臺。亞太地區其他力量如印度、日本、韓國、東盟對中國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美國對他們的態度。總之,美國對華政策與亞太政策將日益融合,中美關系中第三方因素與美國的亞太政策越來越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其四,在雙邊關系領域,美國對華政策將深度聚焦。一是經貿領域。在奧巴馬的出口倍增計劃當中,對華出口需年增18%,占其所有出口對象國的首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一屆美國政府可能在軍事科技發展無關或不大的領域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微調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和并購的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將要求中國更多地開放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要求中國更嚴格地保護知識產權,同時對中國采取更多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措施。二是安全領域。美國對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越來越警惕,為了確保美國的軍事優勢和在西太平洋的主導能力,將繼續增強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擴大與盟友的安全合作,以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抑制中國的戰略打擊能力。美國對中國的網絡能力和太空能力的發展也會密切關注,并以各種手段加以限制。
中美兩國不大可能成為盟友,但若走向沖突,后果不堪設想。全球化已經使中美利益交織空前緊密,客觀上增加了對抗的成本,美國也表示要爭取以建設而非破壞性的方式來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和競爭。不過,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可能繼續呈現總體基本穩定,同時低烈度競爭加劇的態勢。兩國關系真正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根本出路在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推動美國逐步適應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