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兩周年的紀念儀式結束了。當天,中韓兩國沒有派代表參加儀式。中國方面明確指出,日方在今年的追悼儀式上把臺灣代表與外交使團和國際機構人員安排在一起,這違反中日聯合聲明的有關原則和精神以及日方在臺灣問題上所作承諾。然而,日方12日表示,只是希望對臺灣向日本提供的巨額援助做出適宜的回應,并遺憾“中國不理解”,把中國的缺席稱為“令人極為失望和遺憾”。
是的,對于任何制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圖謀,中國都不會“理解”,更不會放任其得逞。日本顯然是利用臺灣打出了“苦情牌”。只是,這實在有混淆概念之嫌。一國主權哪能與人道主義援助混為一談?日本企圖利用中國的兩岸關系做文章、耍心眼,這種做法讓人難免有些不太愉快的聯想——日本的“失望和遺憾”是否混雜著一絲把責任推給中國的得意?抑或是日本暗喜于又找到了一個向國民展示其對華強硬的機會?
日本的態度令人不安。12日,安倍公然對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作出的審判結果持懷疑態度。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慰安婦問題……安倍不止一次在歷史問題上“挑釁”。在釣魚島問題上,無論是威脅發射曳光彈還是熱炒所謂“雷達照射”問題,都讓人覺得安倍政府時時在“找茬兒”。日本國內總有一股勢力不甘心接受二戰失敗的結果,企圖挑戰戰后國際秩序。為了迎合國內右傾化的民意,安倍政府的小動作一個接一個,似乎遺忘了日本的真正利益所在。
不尊重歷史,怎能贏得未來?不正視和深刻反省歷史,怎么可能搞好同亞洲近鄰的關系?安倍政府對侵略歷史的無視無疑是對廣大受害國人民感情的漠視和不尊重。而安倍對“強大日本”的呼喚更讓人禁不住回想起那段并不遙遠的慘痛歷史。日本與鄰國的信任本就脆弱,如何經得起這幾次三番的折騰?鄰國如何能對右傾化的日本放心?日本又如何能構建與周邊各國的信任和共識,如何共謀發展?
有時候,態度真的很重要。日本對歷史、對鄰居的態度已經對它的經濟產生了不良影響。以中國為例。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去年日中貿易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日本的對華出口更是陷入低迷。不過,即便如此,雙方貿易總額依然超過3300億美元。既渴望享受中國蓬勃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又在涉及中國國家領土主權的問題上再三挑釁,日本真的以為這條路行得通?
面對日本屢次三番的不當言行,中國一直保持著理性與克制。只是,日本不要忘記,中國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日本更不要輕視中國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決心。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會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更不會犧牲國家的核心利益。
是反思自己的問題,端正自身的態度,真心誠意謀求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還是披上“強硬”外衣,繼續進行傷人傷己的“強大日本的回歸”?該做怎樣的選擇,安倍政府真的不清楚嗎?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