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為主線 轉型升級加快推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2016年,山西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扭轉了經濟下滑的局面,并推動經濟走上轉型發展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表示。去年山西省壓減煤炭產量1.4億噸,占全國39.1%,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居全國首位,促進了全國煤炭供求關系平衡,使煤炭價格回到合理空間,有力改善了企業經營狀況。
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代表表示,一年來,浙江省共為企業降低成本超過1000億元,新設民營市場主體增速超過30%,浙商回歸項目到位資金近3500億,比上年增長13.9%。“更重要的是,浙商對中國經濟、浙江經濟發展的信心大大提升。”他說。
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16年工作時指出: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去產能,全年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分流職工得到較好安置。同時,房地產去庫存取得積極成效,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出臺了減稅降費、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下調用電價格等舉措促進企業降成本,更加大補短板力度,辦了一批當前急需又利長遠的大事。
化蛹成蝶、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在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的過程中,如何繼續勇往直前、闖過關口?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深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東北地區不能再只吃重化工、資源型、‘初字號’的飯,要加快孕育新的增長點、蓄積新的增長動力,只要鼓足精氣神,就能振興大東北。”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鐵嶺東興村村支書吳艷良對記者說:“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必由之路,這為我們東北振興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河北去產能最為較勁的一年。新的一年,我們要認真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表示,河北鋼鐵產能過剩,既是結構調整難點,也是環境治理重點。要繼續下大力壓減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焦炭、電力過剩產能,其中今年計劃壓減鋼產能1562萬噸、鐵產能1624萬噸,電力產能分三批壓減。
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去年,我省有11萬人實現了脫貧摘帽,但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民政廳副廳長韓永東認為,下一步,要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區域攻堅重點,把握精準是要義,堅持好、運用好在實踐中形成的有益經驗,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
“面對改革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要牽住改革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抓重要問題、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一個必須牽住的“牛鼻子”。
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的審議。 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 攝
穩定大局惠及長遠 奮發有為務實進取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指引中國發展巨輪劈波斬浪,穩健前行。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中求進的根本點在于穩定大局、不斷進取。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如何穩,怎么進?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的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組組詳實準確的數據勾勒出2016年中國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增長6.7%;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工業企業利潤由上年下降2.3%轉為增長8.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我國經濟發展在穩的前提下不斷進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對外開放推出新舉措,“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快速;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51.6%;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要求,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準則。”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大學黨委書記關愛和表示,當前推進中國各方面改革發展,穩是第一位的,同時要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積極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戰略上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抓住關鍵點,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努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既是保民生、穩就業的需要,也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實現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GDP預期增長目標設定為6.5%左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這一目標既符合新常態的大邏輯,也符合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這個速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可期的。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這對中國經濟在筑底前行過程中,保持穩定、堅定信心是非常必要的。”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著力穩增長、保就業、防風險,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底線都體現了穩中求進的要求,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謀遠慮、以人為本。
關于經濟增長的“穩”和“進”,一個共識已經深入人心:經濟增長速度不再成為衡量發展質量的唯一指標,只有速度而沒有更高質量、效益的經濟增長不值得追求。
“我們應當認識到,經濟轉型不會一蹴而就,政府和企業都要沉得住氣,必須從心底里認識到,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才是第一位的。” 全國人大代表、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利眾說,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首先是要求穩而不是求快,經濟要調結構,也須先轉型才能升級。而無論是在下行中穩定經濟,還是在轉型中深化創新驅動,都需要時間與空間,需要不斷適應新變化。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改革,就是在貫徹‘穩中求進’。企業做好結構性改革就是要轉型,圍繞消費者需求變化轉型;圍繞大力發展‘互聯網+’轉型;圍繞新舊動能轉化,結構優化升級轉型;圍繞提升質量管理,打造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董事長孫明波對穩中求進深有感觸。
實現穩中求進,關鍵靠干部的擔當作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要堅持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到各個方面,切實做到穩定大局、不斷進取、奮發有為。
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 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發展以人民為中心 促民生增百姓福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習近平強調,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6個問題,都是大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今年實現進城落戶1300萬人以上”、“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在“沉甸甸”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裝著一個個厚厚的“民生禮包”。
學有所教,要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可以說是最大的民生。”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勇代表認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著力破解“鄉村弱”和“城鎮擠”這兩個難題。而針對教育扶貧工作將如何精準發力,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記者會上給出了堅定的答案:“一是從單純扶貧轉向綜合扶智。通過扶持貧困地區發展教育,從而割斷貧困代際傳遞。二是由‘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他表示,要加大投入力度,從基礎建設到學生資助都要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傾斜。同時,要根據貧困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人口及需求,進行分類幫扶,精準扶貧。
勞有所得,要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收入分配是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保證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針對老百姓關注的個稅改革問題,財政部部長肖捷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個稅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設計和論證中,基本考慮是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收入項目實行按年匯總納稅,而在研究改革方案的同時,個稅免征額該提高就提高。
病有所醫,要使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記者會上表示,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等標志性事件充分體現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又取得了重要性的進展。“現在政策好了,村民看病方便多了。”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鄉村醫生馬玉花欣喜地表示,有了新農合,村民看病能報銷,村里衛生室也配了新設備,2000多村民建起了電子健康檔案。在農村,小病診治、計劃免疫、婦女保健、計劃生育等5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了基本覆蓋。
老有所養,要讓全社會一起努力把老年人照顧好。
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在“部長通道”上接受采訪時表示,針對社會普遍關心的養老問題,民政部將加強宣傳教育,大力支持居家養老,加快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加快養老院的建設,放開養老市場,全面提高養老院質量。“這個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也高度重視,總書記去年5月份政治局集體學習作了專題研究,12月份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專門研究了提高養老院的質量問題。所以我們會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養老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黃樹賢說。
住有所居,要準確把握居住屬性,形成長遠制度安排。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確定了房子的定位,同時提出了建立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目標、標準、途徑。這就為我們制定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指明了方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表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玉歆也表示,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等在內的住房保障體系。中央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進一步明確強化住房的保障功能,為完善我國住房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潮平風正好揚帆,凝心聚力再出發。
全國兩會上,四個意識成為代表委員們熱烈討論的高頻詞。代表委員們表示,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要求,體現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方略。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踐行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航船必將乘風破浪、昂揚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