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新政策出爐:奧數、體育及少數民族加分大縮減。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高考加分,一直是個敏感詞,因為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這關乎學生命運和教育公平。近年來因高考加分產生的不公平現象時有發生:一是考生資格或身份造假;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執行中逐漸被異化,偏離了政策設計的初衷。從今年起,全國正式執行高考加分項目調整方案,截至目前,31個省、市、自治區均已正式出臺高考新政。
此輪大規模調整主要集中在體育、奧賽等縮減項目及降低分值上,更有多地奧賽獲獎者不再進入保送行列;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北京、浙江、四川等13個省份加分項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有的地區甚至獎勵加20分。一邊是大刀闊斧的瘦身、另一邊卻出現新的加分項目,這一輪大規模地調整會給高考帶來怎樣的影響?
盤點全國各地今年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次調整涉及的多項傳統加分領域,如奧數、科技、體育、藝術、少數民族等都大幅縮減了分值。例如,和去年相比,今年四川共刪除了29個加分項目,另外還有17個項目縮減了加分分值。今年,北京市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也有所減少,而少數民族考生由增加10分調整為加5分。與去年相比,今年獲得加分的北京考生達到11282人,減少了近3500人,降幅超過2成。
對于高考加分政策的調整,不少學生都認為這增加了報考的公平性。作為政策調整最為嚴格的地區之一,河北從今年高考開始,就連全國奧賽一等獎的學生以及獲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一等獎的學生都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石家莊的高中畢業生們普遍表示歡迎。
學生:并不用因為這個而失落,因為加分只是對我們身體的一個肯定,而我們失去了這十分的加分,我們可以在學習文化課程再去得到這十分,它可以更加激勵我們在學習中更加的努力。
學生:因為大家的起點都一樣了,都是回歸于課本,所以我覺得對于我們來說很公平。
而在各界看來,今年最為大刀闊斧的改革就是取消奧賽獲獎生的保送資格。也正是隨著新方案的實施,全國各地不少中學生學習奧數的熱情已經降溫。河南鄭州某中學高二學生孫遠告訴記者:“以前奧數成績好還能在升學考試沾光,省賽區一等獎可以加20分,很有吸引力,現在奧賽省區一等獎不加分,學起來也沒動力了。”
2014年的高考體育加分,各地也呈現“節制”狀態,以往名目繁多的加分項被大幅砍掉。以浙江為例,體育加分從原來的32個項目削減到8項,加分賽事由200多個減為30個,并取消了“三模三電”的加分。
高考加分瘦身無疑會減少拼爹、權力亂用、鉆政策空子等現象的發生,在公開、公平、公正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然而鼓勵性加分的減少會不會對部分學生的特長發展產生影響呢?針對這些疑問,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的分析:這會讓家長和孩子平常的心態去選擇興趣愛好。盡管它不加分,但在加分之外的好多好多的空間和領域是學生可以去選擇的,按興趣去選擇發展自己特長和個性的很大空間,對教育是一件好事。
為力促公平,各地都在高考加分上大刀闊斧地做著減法,可是為什么北京、浙江、四川等13個省份的高考加分項目中又提到了思想品德和見義勇為,山東省甚至在自選項目里僅保留了“見義勇為”這一項加分。這又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在北京市今年的加分政策中,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一項格外惹眼。具體為:將“高中階段獲得區、縣級見義勇為榮譽稱號的考生”納入到教育部確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進事跡、對社會有較大影響的應屆畢業生”加分項目中,仍為增加20分投檔。
浙江在今年的高招工作實施意見中明確,“見義勇為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受到省級及以上黨委、政府表彰”的應屆高中畢業考生,可增加10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對于這條政策,有不少家長擔心,執行過程中怎么做到公平。
家長:見義勇為能加十分,分值不小,可能隨便弄出一個事情出來,然后去見義勇為去上報。這個評價標準比較模糊,什么是見義勇為,怎么鑒定他道德上能加分。這件事情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執行起來難以規范,也難鑒定。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中學高三班主任黃老師也有他的顧慮:對高中生來說,(見義勇為)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而且我也得思考,他見義勇為的能力是有限的,自身的安全考慮,也不鼓勵未成年人參與這樣一種事情。我覺得重視高中生的德育,不是靠高考加分就能解決的。
思想品德無法用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如何界定成了問題。見義勇為雖值得褒獎,會不會成了潛在的鼓勵,引發學生安全的擔憂呢?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直言:各地出臺政策還是要慎重。
儲朝暉:說是思想品德或者是見義勇為,這樣的方式依然會有人作假,而且這個作起假來更容易,你看起來這個人是有見義勇為的證據,那么他是真的見義勇為,還是有意為了高考去見義勇為呢?這個很難去判斷,這個新的政策出臺的時候,一定要以專業的方式來操作才行,否則的話都會出現新的問題。
既然如此,高考還應不應該加分,怎么加?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惠英認為,高考加分政策還是利大于弊。
張惠英:因為國家在考試方向上、大政策,以后越來越淡化一考定終身,淡化總分制,所以更愿意讓孩子們發揮個性特長,也加大了很多大學自主招生的權限,向更好的方向引領學生和學校的教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考改革,要從管理體制層面下手,簡政放權,把招生的主體權還給高校。
儲朝暉:第一個是管理體制的改革,第二個是招生體制的改革,第三個才是考試測評體制改革。如果管理體制不改,僅僅改這個分數,那只改了一個細枝末節,沒有改根本的,管理體制改了以后接著最關鍵的是要改招生體制,要把招生的主體由政府轉向高校和考生,各個高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哪怕要招哪一個層次的學生來決定他應該怎么去考試,應該怎么去了解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才走進一個專業的進程。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