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改將為泉州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圖為某鞋材廠車間
聚焦泉州金改
泉州將首創區域征信平臺
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泉州市副市長付朝陽表示,他也曾到溫州進行調研,泉州金改與溫州有相似之處,例如會發布反映泉州民間借貸利率水平的“指數”。但是泉州的特色仍然十分明顯,包括將搭建一個泉州區域的征信平臺,將泉州區域內的工商、稅務、公檢法等涉及個人和企業信用的信息進行匯集和更新,幫助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主體識別風險。
將出50個配套項目首創區域征信平臺
《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雖然已經公布,但細則仍未面世。付朝陽透露,目前泉州金改已有50多個配套項目在研究當中,泉州將以項目為抓手,每個領域都會涉及幾個項目。近幾個月內,這些配套項目將慢慢釋放出來。
“開始做細化實施方案的時候,我們就把風險防控作為特別重要的一個內容進行考慮。”付朝陽解釋說,這包括3方面的措施,即夯實基礎、明晰邊界和加強監管。首先,泉州將建立一個區域信貸征信系統,這也是國內首創。在具體做法上,第一步要打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泉州區域范圍內有海關、工商、稅務、公檢法等方面的信息,但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很難匯到一起。而泉州將把這些綜合性的信息統一起來,并進行動態更新、共享。對于能夠公開的信息,付朝陽透露,泉州將把這些信息綜合到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有3個作用,包括作為政府權威信息的發布平臺和綜合金融信息服務平臺,讓企業和個人進行信息查詢。最后是各種信息主體的互動平臺,政企互動,銀企互動。
在明晰邊界方面,付朝陽認為,首先是清晰政府和市場的定位,哪些是完全由市場競爭,尊重市場規律;哪些還是需要政府的適度引導;此外是清晰好區域內各經濟主體的邊界。著重要清晰好地方政府在金融改革發展的監管職責所在,還有其他中介、企業等個人的經營風險。
配套民資管理機構編制指數引導利率
在昨日的發布會上,2個涉及民間資本的機構——民間資本登記管理中心和民間資本管理公司首次曝光。在溫州金改中,溫州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和民間借貸登記中心也同時面世,溫州市首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溫州甌海信通民間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也于今年2月28日正式對外試營業。該公司主要開展資本投資咨詢、資本管理項目投資等服務。
對此,付朝陽透露,這2個機構已經納入相關的配套項目。“我們的考慮,不僅僅只盯著借貸雙方完成了多少金額。”付朝陽解釋說,政府希望組建一個針對實體經濟小微企業的主體,包括村鎮銀行、民間資本登記中心、小額貸款公司等,假設這個主體包括50家機構,但是這個主體是政府嚴格監控,有信譽保證且發展規范,那么這50個機構就是一個綜合標桿。根據它而形成的一個較為合理的利率水平。如果這個利率是月息1分半,借款人去找民間借錢,對方的利率超過這個水平,你完全可以找這些標桿企業借錢。
“這個可能不叫泉州指數。”付朝陽認為,對于大規模的民間資本來說,這50個標桿企業即便只占民間資本的1%。但是政府通過這1%逐步引導,讓其余99%的民間資本按照1分半來借錢,逐步形成一個比較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率水平,慢慢實現民間資本的規范化、陽光化。
□各界聲音
專家:盡快拿出細則落實
“泉州一直在做實體經濟,這個非常關鍵,這是國務院支持的重要原因。”曾參與泉州金改調研的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張向前表示:此次泉州金改的最大特點是關注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而目前泉州企業融資規模偏小,泉州77家上市企業IPO資金僅四五百億元,相當于一個大企業的融資額,眾多中小微企業才是泉州民營經濟的主體。
他建議,在《總體方案》公布之后,泉州仍然有3個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一定要貫徹方案中的要求,切實從“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出發;其次是一定要將政策運用到民營企業。而如何保證上述2點的執行,張向前認為,泉州市政府一定要拿出配套的實施細則,不僅要可行,而且速度要快。
銀行:期待優惠政策落地
目前泉州不少銀行已開展了針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金融產品和經營模式。
有銀行推出了針對石材、紡織服裝等的產業鏈融資。在今年,安溪縣52家茶企抱團,順利從銀行貸款近1億元。這筆貸款是不同以往的新型融資模式,無需房產抵押或互相擔保,但是每家企業都必須拿出相當于各自貸款金額16%的資金,組成一筆1600萬元的互助合作基金,充當風險資金池。
“泉州金改對銀行業來說是個機會。”泉州銀行董事長傅子能認為,以后的市場準入將更加靈活,但仍然期待多一些優惠政策的落地。
企業:盼跨國結算更方便
福建著龍服裝有限公司是這幾年泉州表現比較突出的服裝代工企業,而這也離不開銀行的支持。“我現在最關心的是銀行的國際結算能否更加靈活。”著龍國際董事長蔡著龍告訴記者,今年著龍國際啟動了印尼、柬埔寨投資設廠計劃。但是馬上將面臨一個新的問題,今后融資和資金來往將涉及跨國結算。因此,蔡著龍特別希望泉州能開放更多外資銀行入駐,這樣國際業務結算就可以多一些選擇。或是國內銀行能夠更加開放,出臺更多扶持政策,為泉州企業到海外投資保駕護航。(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林淑芳 陳金蘭 呂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