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日晚7時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在斯德哥爾摩瑞典文學院會議廳先后用瑞典語和英語宣布了新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中國作家莫言。莫言的獲獎理由是:“他以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實融合在一起。”昨晚8點半,莫言在高密鳳都國際酒店貴賓接待廳舉行了記者發布會。平靜、隨和且謙虛,是這位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給記者的印象。
關于諾獎:它只代表評委看法
談及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莫言說,“諾貝爾是一個重要文學獎項,不是最高獎項,只代表評委的看法。我對我的主要作品比較滿意。”而當記者問這次獲獎對他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莫言則調侃,對他個人而言意味著這段時間要接待媒體記者。
在莫言看來,他作品中的文學素質是打動評委的重要原因。“民間藝術、民間文化從小伴我成長,耳濡目染的就是這些文化元素,所以當我拿起筆來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元素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甚至影響和決定了我的作品風格。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中國獨特的民俗風情,也表現了廣泛意義上的人,我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寫人,這超越了地區種族的界限。”
關于作品:小說已超越高密東北鄉
對半個月以來網上關于莫言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種種爭論,莫言昨日也作出回應。
“感謝支持、挺我的朋友和批評我的朋友,讓我終于得到一個讓自己放在眾生中喧嘩的機會,持續半月之久的爭議,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我的優勢。以前不會知道有這么多人喜歡你,這么多人厭惡你。我第一次面對了廣大讀者群體。近期圍繞我和諾貝爾的爭論,對我有很大幫助,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世態人情,也照出了我自己。”
談及自己的作品,莫言毫不諱言有偏頗的時候,“1987年的一部作品,確實我比較年輕,寫的時候激情澎湃,書里表達了我對社會的認識,有偏頗,但我現在認為這部作品非常能代表我的社會態度、人生態度和文學態度。”
前幾天還在趕大集
莫言文學館館長毛維杰告訴記者,莫言每年都會回高密老家,多數是在過年時,但是今年回來的時間比較長。“因為創作的事情。莫言老師喜歡在老家創作,新作和老家高密有關。”
“前幾天,剛和莫言老師趕大集。他喜歡平淡的日子,我們在一起多數談日常生活,喝茶或者去小飯館坐坐。”毛維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