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綜合報道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入京華城案,遭羈押至今。臺北地方法院昨天(27日)裁定柯文哲等4名被告自6月2日起延長羈押兩個月,并停止接見、通信。民眾黨民代張啟楷昨在開庭結束后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柯妻陳佩琪一邊哭一邊吶喊,本來是抱著很大希望來的,認為柯有機會當庭釋放,結果看著柯又被押回去,“陳佩琪說明明開了那么多次庭了,以前起訴很多理由都不在了,是要把他(柯)關到死是不是?”
柯文哲自去年9月5日被臺北地方法院裁定羈押禁見迄今,檢察官雖同意在證人交互詰問后就可以放人,合議庭也采密集審理,但因訴訟進程冗長緩慢,證人交互詰問仍未結束。合議庭認定柯文哲、柯的大賬房李文宗、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臺北市議員應曉薇4名在押被告仍有勾串、滅證之虞,且至今尚未完成證人交互詰問,證詞仍可能因為串供而改變,羈押原因并未消滅,有羈押必要,延押禁見兩個月。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面對引發批評與非議,承審的法官們特地公開裁定書,并用粗黑字體強調“被告是否成立犯罪,屬本案實體應予判斷問題,與法院是否羈押被告并無必然關系”,意思指柯文哲等人有沒有罪與羈押沒有必然關系。
而對于柯文哲被延押,民眾黨秘書長許甫昨天晚間在臉書發文怒轟,只要檢察官說誰有嫌疑,法院就配合裁定、乖乖關起來,不用講求證據、不用合理懷疑,這根本完全無視無罪推定、不是“法治”,而是官治、黨治。臺灣民眾不信任司法,早不是“感覺問題”。
許甫提到,島內親綠機構“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接受自己專訪時稱,臺灣司法的表現讓人“瞠目結舌”,民眾對司法的高度不滿已無法忽視,尤其是對檢察官體系的荒腔走板。游盈隆直言,“行政權”不可能置身事外。當賴清德當局上臺,臺灣檢察體系違反比例原則辦案,司法官、法院的雙標處理,更讓人難以忍受。種種司法腐敗現象被臺灣民眾認為是政治介入或默許,也是理所當然。
昨日開庭結束后,張啟楷接受媒體訪問時沉重地透露,剛剛看了陳佩琪的狀況,讓人很心酸、很難過也很痛心。陳佩琪在庭訊后目送柯文哲離開,又跑到通道旁邊跟柯文哲打招呼,后來她情緒就崩潰了。
張啟楷表示,“陳佩琪在吶喊說,明明開了那么多次庭了,以前起訴很多理由都不在了,是要把他(柯)關到死是不是?他就是做市長做該做的事,什么壞事都沒做。開這么多次庭,真相不是越來越清楚了嗎?怎么還不把他放了?一直關他要關到死,是不是?”
張啟楷說,陳佩琪一邊哭一邊吶喊,本來是抱著很大希望來的,認為柯文哲有機會當庭釋放,結果看著柯又被押回去。明明“就法論法”,臺北地檢署起訴書內容都已經站不住腳,當初押柯文哲的理由不存在,為什么還要一押再押?最后,張強調,希望法官可以聽到一些真實的聲音,事實上這不是只有陳佩琪的聲音,社會上很多人也在問,給這個社會一個真相,把柯文哲放了。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在臉書上聲援柯文哲,他說,在缺乏具體犯罪證據、僅憑模糊指控與推論的情況下,柯文哲遭羈押已近九個月。近日法院竟再次裁定延押,這令所有堅信司法應獨立、程序應正義的臺灣民眾感到無比錯愕與憤慨。“今日柯文哲,明日可能是任何人!”
朱立倫批評,臺灣司法明顯有“雙重標準”。面對性質相似的案件,處理方式竟因人、因政黨色彩而異。部分針對在野力量的案件,動輒搜查、羈押;而針對罷免國民黨民代的組織,卻輕描淡寫“溫和傳喚”,甚至石沉大海。這種差別待遇,民眾的雙眼雪亮,感受至深。
朱立倫重申,羈押是限制人身自由最嚴厲的手段,理應是“最后的手段”,而非偵查慣例,更不該成為“押人取供”或制造寒蟬效應的工具。當司法變相成為特定政治力量的武器,傷害的將不僅是個案的當事人,更是整個臺灣的根基與民眾權利。他也喊話臺當局應懸崖勒馬,停止任何可能干預司法的行為,切勿讓政治黑手玷污了司法的神圣。所有在野力量應團結一致,共同監督制衡,為守護臺灣發聲。朱立倫也借此機會,懇請民眾勇于表態,出來投票,反對“惡罷”。如果賴清德發動的大規模罷免得逞,臺灣將走入一個更加傲慢、更加濫權的統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