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男神爸爸父愛如山
9月17日06:59:57,著名作家魯克在自己的博客上貼了一幅字:“親愛的女兒,你以你這個年齡最好的方式,向社會傳遞了正氣、正義、正能量,也以最好的方式紀念并留住了你的青春。親愛的女兒,生日快樂!二〇一五年九月十七日,父魯克于北京。”
魯克原名魯文詠,頭銜不僅是作家還有詩人、編劇、導演、書法家、攝影家、影視策劃人,妙奇國際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總裁,藝術總監一長串,對于魯姜楠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她的爸爸。被她視為第一偶象、“男神”的爸爸第一時間發來的生日祝福,給予她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爸爸給我的影響太大了。他就是最好的榜樣。”談起爸爸,魯姜楠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爸爸魯克為理想和自由辭去銀行工作,南下、北漂十余年,做過記者、編輯,從事紀實寫作十余年,2006年獲《家庭》雜志特別大獎,榮獲轎車一輛,被業界尊為“中國紀實寫作第一人”。現在從事長篇小說、影視劇本等職業寫作和影視導演工作;文學作品多次獲得全國獎,并有作品譯介海外。
爸爸跌宕奮斗的一生,女兒魯姜楠親歷其間,特別感慨“覺得爸爸太了不起了,憑一支筆能做到這樣,養活我們一家三口不說,還給家里賺了三套房、一部車。”
魯姜楠說,從小爸爸一直希望能繼續他的衣缽,但年幼貪玩愛犯懶的自己總是讓爸爸失望。
魯姜楠至今保存著一本小時候的日記本,那是二年級時,爸爸給買的,讓她試著寫日記。結果,當天,小姜楠很開心地寫了一篇:“爸爸給買了本好漂亮的本子,我特別喜歡什么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至今就這一篇日記。
“那時只顧玩,爸爸的話,從不走心,結果就是這本日記本,還讓爸爸發了大火。”魯姜楠說,2003年,很愛她的姥爺過世了,她在葬禮上哭得不行。回家后,她跟爸爸說,想寫寫和姥爺的事。她心里是很想寫的,可是就是沒付諸行動,結果爸爸問她幾次,她不是說寫在作文紙了,就是說寫日記本里,后來,爸爸發火了,把她的日記本、書全扔在地上,逼著她把文章找出來。“那是我記憶中,爸爸發過的最大的火。”發完火,爸爸告訴魯姜楠,做人不能這樣,不能騙人,寫就是寫了,沒寫就沒寫,要誠實,這是做人的基本。
這事給魯姜楠留下深刻的印記,“做人要誠實”,這從此成了魯姜楠的做人原則。
而從那時起,魯姜楠開始在QQ空間寫東西,在博客寫博文。沒想到第一篇博文就上了推薦,而漸漸地,博客竟成了父女倆的交流地了。
“爸爸就是我文學的引路人。”魯姜楠說,父母相當開明,并沒有強迫學這學那,自己也不算是博覽群書的那類人,爸爸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不斷引導她的。
爸爸主張“暖性寫作”,誓為蒼生立言。著有六卷本長篇報告文學《蒼生——中國民生紀實》和長篇小說《沉淪》《掙扎》《墮落》三部曲,詩集《顫栗》《撫摸》《依偎》《多年以后》,以及散文集《你在傘里嗎》《打聽一朵花的名字》等文學著作20余部。
在魯姜楠的印象中,爸爸一寫紀實類文字,就需要很多紙巾,因為爸爸常寫著寫著,自己被采訪對象的故事感動得哭了。一寫到精彩處,就要跟妻子、女兒分享,大聲念出來。這樣出來的作品自然打動了無數讀者,爸爸的作品多次被《家庭》雜志評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他的發稿量,好像至今無人突破。”
“小時候,我爸是從不看我的作文的,哪怕我60分的作文試卷得了58分高分。”魯姜楠說,爸爸認為那都是應試作文,沒什么可看。爸爸讓女兒要養成習慣,當生活有心人,平常多觀察,但小姜楠一直不明白,什么事都是過眼不進心。
直到有一次,父女一起看電視,電視剛播放了悉尼奧運會的宣傳片,爸爸問女兒,這是第幾屆奧運了?盡管是剛看的,魯姜楠還是傻了眼被問住了。爸爸就說了這么一句:這么短的片子,還是有聲音有畫面的東西,你都沒記住,那老師上課你能聽進多少?其實爸爸平常不怎么過問女兒成績的,魯姜楠成績不穩定,時好時壞,這下觸動太大了,臉紅透,不敢吭聲。不過,從此,魯姜楠似乎有點開竅了,會用心去看,愿意去觀察。這年,她五年級了。
魯姜楠的攝影是爸爸手把手教的。初中時,當過攝影記者的爸爸把淘汰的一個單反相機送給了女兒。“單反多重呀,我一點也不喜歡,還說就喜歡那種卡片機。”爸爸嚴肅地看了女兒一眼,不講話,魯姜楠乖乖地拿起相機跟爸爸出門,“這時傍晚光線好,我們拍花。”一下樓,父女倆就不管臟不臟趴在地上拍那些名叫“地黃”的小花。爸爸相機從不離手,魯姜楠覺得爸爸很奇怪上廁所都不愿放下,“他告訴我,你預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值得記錄的事。”
“爸爸不說教,也不強求,但現在想想真的教了我很多‘干貨’。”魯姜楠說,爸爸寫一手好字,但自己不愛學,至今也不會。但是攝影、文學在耳濡目染之下,常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六年級詩作《我愛你祖國》獲全國獎;初中時攝影作品《初夏》在全國大賽中榮獲金獎;高中時她即在國家級期刊發表文學作品,大一時紀實作品《爸媽:慢點老行么》在《家庭》雜志發表,并被《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報刊轉載。
6、生命有了裂隙,是為了讓陽光灑進
《青春com on》女主角魯小胖是個高考復讀生。魯姜楠說,沒錯,我就是個高考復讀生。
“復讀那年成績出來,當時老師說,四點之前沒接到通知,就是沒被錄取。一直到三點五十分,我還沒接到任何消息。后來爸爸從書房進來,舉著手機說,你被錄取了,我的眼前‘刷’地白了,眼淚就流下來,爸爸嚇得趕緊把手機給我看,連說沒騙你。然后我根本看不清屏幕,白花花一片。”事過經年,魯姜楠回憶當年復讀被三明學院錄取時,那副“范進中舉”的傻樣仍歷歷在目。
其實最早有點想寫個復讀生的故事,但太苦了,還是算了。魯姜楠說,所有昨日的苦最終都會變成今日的甜。如果不是復讀,她不會發現還有三明學院鞋類設計這樣一見鐘情的專業,甚至不會來到三明這座美麗的城市。
的確,所有的苦難最終都會變成成功之花最好的養分。魯姜楠小時候跟著父母南下、北漂,很是吃了些苦。比如一家三口擠在不到十平米的平房生活,甚至在爸爸書做成的床上一睡兩年余;比如,因明白家里的拮據,不忍向媽媽討要30元參加班級活動的不可言說之痛;比如,因為外來暫住而顯得尤其不易的求學之路……在高考落榜那年,猶如最后一棵稻草,讓魯姜楠“疼痛”得無法呼吸,終于在一夜,她以文字的形式把這洶涌的情感付諸筆端,一篇大幾千字的《南京,我的痛》,讓半夜看到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哭成一團。
爸爸把全文登在他的博客上,后來,有雜志編輯看到就約稿了,再后來,這篇文章被刪改后以標題《爸媽:慢點老行么》在《家庭》雜志發表,并被《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報刊轉載,尤其是編進《高中生學習高一版》這是魯姜楠最高興的。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眼下,魯姜楠的《青春com on》即將建組,年內將開機,演員也在接洽中。(記者 葉明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