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山林泛綠。
“長勢不錯!成活率超過90%,達到預期效果。”6月中旬,在尤溪國有林場華口溪管護站060林班01大班020小班,看到3個月前種下的綠竹種質資源保存庫樣本郁郁蔥蔥,許多已長至與人齊高,福建省林科院竹類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鄭蓉十分欣喜。
全國采集23個綠竹種源
種質資源又被稱為遺傳資源。種質是指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于種質資源的范圍。它是發展種業的種源,也是一個物種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鄭蓉告訴記者,她在這里開展的綠竹種質資源保存庫項目主要研究“綠竹種質生物質形成的地理分異”,這個項目是“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之一,2021年12月正式立項,2022年3月開始她帶領科研團隊到全國各地收集綠竹種源信息。今年年初到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地區采集最有代表性的23個綠竹種源。
“采集這23個地理種源1年生竹株,采用移栽母竹法造林。”鄭蓉說,試驗研究表明1年生材料成活率最高。然后按照完全隨機區組設計試驗。每個參試種源重復10次,每個種源4株單行小區(沿等高線方向橫排),各小區連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重復,保證實驗代表性和完整性。
“為讓試驗更好進行,我們精心選擇試驗場地。”尤溪國有林場副場長肖德信介紹,最終選擇060林班01大班020小班這個29畝的地塊營建綠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庫,是因為這里臨水、海拔高度適宜,更難得的是這里土壤,紅壤、黃壤、紅黃壤自然劃分成3個試驗區,可以觀測不同種源在不同土壤的表現。
“每個種源種植40株,23個種源總共種植920株。”肖德信說,“福建省采集了尤溪、福安、漳浦等地的綠竹種源,浙江省采集了瑞安、蒼南等地的,此外還有廣東潮州、廣西梧州、海南省、臺灣等地綠竹種源,從1號-23號依次編號排布。”
“綠竹之鄉”需要優質種源
綠竹是一種以筍用為主的多效益竹種。種植綠竹一般3年即可成林產筍,畝產可達800-1000公斤,綠筍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袋裝水煮筍、筍干。綠竹竹材可作建筑、竹編材料和造紙原料,并可加工成竹膠合板和美術工藝品。綠竹根系發達龐大,耐水力強,能固土護岸、保持水土。
目前,尤溪有6.5萬畝綠竹林,“中國綠竹之鄉”名副其實。依托當地豐富的綠竹資源,尤溪永豐茂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建團,帶領團隊研發“三木集”竹青本色紙,將綠竹切片后自然發酵,采用高新技術工藝,不僅保留竹琨抑菌、防蟲、防臭功能,同時還保留了竹子的清香。這款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熱捧,還曾登上天貓超市年度好評榜第一名。如今,僅制漿產紙一項,每年就要消耗10多萬噸綠竹,直接為當地竹農增收5500萬元以上。
“尤溪綠竹種植面積大,筍竹加工產業鏈較完善,更難能可貴的是尤溪縣委縣政府還專門出臺《尤溪縣2020-2024年綠竹新植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擴大綠竹種植面積,縣財政給予一定的補助扶持,這些都很好地推動當地綠竹產業的發展。”談到選點在尤溪建設種質資源保存庫的原因時,鄭蓉表示。
這幾年,尤溪縣在資金、土地使用、種植技術等多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同時,尤溪縣政府牽頭與綜合實力較強、運營穩定的企業簽訂綠竹材收購協議,全縣綠竹材由協議公司按當年度市場價格統一收購。
“全縣推廣種植綠竹,促進農民增收,也為我們企業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竹材。”鄭建團說。
科學區劃推進種質創新
綠竹是地域性較強的竹種,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南叢生竹林亞區、華中亞熱帶混生竹林亞區南部,東南亞、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分布,在不同經緯度和海拔帶表現出不同的地理差異,存在生長的最適宜區和最適宜帶。綠竹在尤溪的栽培歷史悠久且種植經驗豐富,在這里建立種質資源庫不僅具有代表性,也有利于優良種質生產潛力的發揮。
“新鮮綠筍!1斤7元哈!”在尤溪縣閩中農貿綜合市場里,劉阿姨在她的攤位前,一邊大聲叫賣,一邊嫻熟地幫助顧客把稱好的綠筍剝皮裝袋。每天她都能賣出幾百斤鮮筍。
“綠竹鮮筍是越挖長得越多,產量高,又很受市場歡迎。據不完全統計,綠竹的綜合效益要比毛竹高2-3倍。”肖德信說,這就給我們進行種質創新提供了源動力。
“通過種源試驗,將選育出抗病蟲害、適應性更強,豐產高產、筍質更好的綠竹種源或新品種,助力竹農增收致富。”鄭蓉說,下一步,團隊還將擴大種源收集范圍,開展不同種源的生產能力、光合生理、生態適應性和竹筍品質等方面研究工作,通過多性狀綜合評價,實現種源科學區劃,為種質創新提供優良遺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