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9%,10個縣(市)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轄區三條主要水系1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如今,日益釋放的“生態紅利”讓百姓享受到良好的人居環境。而這,也是我市長期堅持綠色為先,致力環境保護所凸顯的突出成效。
改革激發活力。我市著力強化機制創新,不斷深化環保領域改革。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方面,完成2015年度357家參評企業的環境信用評價審核及結果公布,篩選出398家符合參評條件的企業納入2016年度市級評價范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排污權交易方面,我市已有44家企業完成新建工業項目總量指標申購,通過排污權出讓成交總額11463萬元,位列全省第一。環境責任險方面,繼續在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完成23家企業3250萬元投保保額。以三元區黃砂工業園區為試點,探索建立工業園區整體投保機制,保額達600萬元。
綠色引領發展。落實主體功能區劃和水泥、印染等七類重點產業發展布局,推動汽車、水泥等優勢產業集聚發展,三明生態工貿區重點發展機械裝備、冶金、林產加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禁止生態敏感區域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布局造紙、印染、化工等項目;啟動首批“互聯網+”區域化鏈條化試點工作,推動永安市“互聯網+竹產業”、建寧縣“互聯網+建蓮產業”、沙縣“互聯網+沙縣小吃產業”。同時嚴格環境準入,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從嚴從緊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建設項目;全面開展環保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工作,出臺《關于建設項目環保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在全省率先完成環保違規項目清理整頓工作。
提升環境質量。持續打好三大戰役,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推進工業煙(粉)塵治理、實施LNG替代、施工揚塵治理、市區煤場關閉搬遷、移動源及道路揚塵治理五大治理任務,14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水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實施“河長制”,深入推進閩江流域(三明段)及其小流域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投資7.75億元實施完成57個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年度重點項目,全市流域水質達標率位居全省第一。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達年度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土壤污染修復與治理試點等工作。同時抓好生態保護,如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林業自然保護區(含保護小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7.0%以上;投入2613萬元,對“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掛白”明顯的23個廢棄礦山復綠點進行了治理;全市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7.5萬畝,全面完成責任書目標任務。
保障環境安全。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積極開展“小流域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及“嚴查流域環境違法問題保障清水藍天”等專項行動。僅2016年全市共取締關閉企業35家,對299家企業進行行政處罰;強化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全市投入6400多萬元,完成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全市已建成13座水質自動站、21座空氣自動站,所有監測數據已完成聯網,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項目驗收。(記者 李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