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館舊址正順廟正面全景
經過精心選址,市里選定了位于列西的古建筑正順廟,正順廟雖保存完好,但要作為博物館卻還需修繕。廖壤城一方面請列西大隊幫忙組織協調,一方面請來當地一位姓魏的古屋修繕高手幫助修繕。
廖壤城說,在組建博物館期間最讓他難忘的是1983年的三明市首屆文物匯展。以往,市一級只有文化館藏有一些文物,那次展覽各縣的寶貝都來了,市里第一次匯集了1千多件文物,可當時的正順廟還展不了那么多文物,于是籌備組就租下市青少年宮。“連著展了一個多星期,最后不僅在市里引起不小轟動,連省內不少地區都來參觀。”說到這里,廖壤城明顯提高分貝。
廖壤城介紹,那時的新增館藏的主要方式是考古挖掘和省文化廳文博處下撥。雖然市博物館還未正式成立,但為了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廖壤城辦了好幾場展覽,其中1985年,與省博物館聯合舉辦《法國性的自然史展覽》中第一次融入了影像展覽。
1986年9月12日,市博物館正式成立,這個日子是廖壤城等老一輩人博物館人期待已久的。“就像是孩子誕生了一樣地興奮。”廖壤城邊說邊掩了一下臉。
退休后,廖壤城最喜歡的事就是帶著二胡到正順廟附近散步。因為身體原因,他還未到過新建的市博物館。“有些東西是在心里的。”廖壤城淡然地說。
精心護寶
從文物征集、鑒定、保管、陳列(巡回)展出、宣傳教育、考古發掘到古建筑保護設計與非遺調查研究,這都是市博物館的事,但無論是哪件事,都離不開“護寶”二字。
△鎮館之寶:將樂縣龍棲山圣水巖庵“青云堂”石造像(圖為其中的一組石獸吻)
△鎮館之寶:將樂縣龍棲山圣水巖庵“青云堂”石造像(圖為其中的一尊弟子)
除了考古挖掘,民間征集是館藏重要來源之一,雖然想呵護更多的寶貝,但博物館的文物征集極為嚴格。什么樣的寶貝才能邁入市博物館的大門?
鄭華介紹,物件的年代必須在1949年之前;物件需具有代表性,且東西相對完整。必須經過省上專家鑒定,再經定價等程序,才能最終進入市博物館。
一旦進入市博物館也意味著庫中護寶開始。自建館以來,市博物館的寶貝們經歷了兩次洪水考驗。
1994年5月2日,市區遭受特大洪水,河水一旦上漲,文物就有會受到損失,幸而在洪水上漲之前,在武警的協助下,正順廟內陳列文物全面轉移妥當,但洪水對展櫥、榮先祠東北側部分墻體等破壞嚴重。
而2010年6月15日,市區持續強降雨,洪水上漲至正順廟大坪半米的高度,館內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全館一層文物在市森林武警指戰員的援助下安全轉移。
“一方面要和洪水搶時間,一方面文物包裝有嚴格的規定。因此我們在平時就做好各項準備,例如準備好文物包裝錦盒、緊急情況下啟動應急預案等。”鄭華介紹。
如今,新館落成,博物館里寶貝們的展示區更加安全規范,部分寶貝靜躺在《客家祖地》館、《紅色三明》館、《館藏文物》館、《崛起的三明》館及臨時展廳里,博物館人精心安排,讓其無聲勝有聲娓娓道來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
而另一些寶貝則藏在庫房深閨,那里不僅更寬敞還更為舒適。“在專業的庫房里,我們的要求是恒溫恒濕,一般溫度在26℃,但瓷器類的文物對這個倒要求不高。而根據三明的氣候特點,我們更需要注意防潮和防蛀。”鄭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