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多年來探索總結出“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全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顯著——
9日一大早,寧化縣石壁鎮小吳村的張恩炎已經在鎮里的現代農業觀光園里忙活了好一陣子。老張家的困難在村里人人皆知,夫妻倆年老多病,兒子除智障外腳還有殘疾,兒媳婦是聾啞人,孫女也有智障。家里的開銷全靠年邁的夫妻倆種烤煙、煙后稻以及所享受的低保。
“地少又缺乏勞動力,除了7000多元的低保,張恩炎全家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日子太艱難了。”掛村干部石壁鎮黨委副書記吳榮煌告訴記者。
2014年,寧化開始實施精準扶貧后,老張家的情況開始有了好轉。在當地干部掛鉤幫扶下,張恩炎以一畝土地入股了石壁現代農業觀光園,每年分紅就有1500元,此外,在觀光園用工期間,優先安排像老張這樣的貧困戶打零工,一年下來就有近5000元的收入,殘疾的兒子兒媳也被安排在鄰近的豆腐皮廠打零工,加上7000余元的低保,去年老張家的總收入有1.6萬多元。
為著力改變過去扶貧工作“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問題,寧化、建寧等原中央蘇區縣重點開展精準識別、精準分類、精準幫扶等一系列精準扶貧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新機制。隨后,三明市在試點基礎上總結出“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3”為“三步工作法”;“4”為四因四缺分類法;“8”為“八種幫扶模式”。
特別是2015年,三明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以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以扶貧、改革、試驗為主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精準施策為重點,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解決識別后幫扶跟不上問題,瞄準識別出來的貧困戶這個“靶心”,三明實施結對幫扶型、創業培育型、入股分紅型、資產盤活型、基地托養型、訂單帶動型、資金互助型、搬遷改造型等八種幫扶措施,做到精準施策、精準脫貧。
在清流縣林畬鄉石下村,創建扶貧輪訓基地的設想讓貧困戶吃了定心丸。該村與閩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基地劃出10畝的鮮切花種植實驗區,供貧困戶實踐學習種植。企業負責“全包”,包吃包住,免費提供大棚、種苗、技術、農資、包銷產品,花卉售賣后的利潤歸貧困戶所有,貧困戶無任何風險,每年每畝地可直接獲得1.5萬至2萬元的純收益。這樣的孵化,既可以解決貧困戶創業初期無技術、無資金等問題,同時又解決企業勞動用工問題。貧困戶學成后,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啟動創業。
幾年來,三明市不斷增加扶貧資金的投入,2015年共安排扶貧補助資金4.34億元,今年已安排扶貧補助資金3.27億元。同時,省財政從2015-2020年每年安排3000萬元、市本級籌集3000萬元用于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2014-2015年,全市有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47.5%。
下一步,三明將以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為載體,拓展提升“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全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18年現行國定扶貧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到2020年省定貧困線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38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247個空殼貧困村全部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