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
是否構成猥褻需證據說話
公交車是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有乘客遭遇危險,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在情理上和道義上都應該伸出援手。然而,司機和乘客角色卻不一樣,對司機而言,除了道義還有法律上的約束。
“女乘客購票乘車,即已與駕駛員和所屬運輸公司構成契約關系,而《合同法》規定,‘承運人應在約定期間或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天心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審判員何鑫說,如果乘客遭遇猥褻或毆打,無動于衷的司機及其所在公司都應承擔相應責任。
對于此事是否構成猥褻,何鑫表示要看最終證據的情況。“猥褻過程的照片,有現場的證人、證言等。”何鑫說,認定猥褻不是當事人自己說就行。女性乘客在遭遇猥褻時,應大聲求助,并請在場的乘客作證,同時應盡量讓其他人散開,只留下兩個人,這樣視頻會更清晰。
專家
請不要做冷漠的“旁觀者”
“如果當時有人出面幫助女子,或許結果會不一樣。”省社會科學院副巡視員、社會學專家方向新認為,由于沒有正確的榜樣,大部分人在“事不關己”的心態下選擇了沉默。
這種麻木冷漠背后的原因,是對生命的尊重、敬畏不足。然而,對這些冷漠圍觀,僅僅進行道德指責,實際效果并不好。針對群體的批評往往是指向虛無的,很難對個體產生觸動。
“事情發到網上后,網民憤怒了。到底是網民從來不上街,還是路人從來不上網?”方向新說,我們應該有一顆正義的心、勇敢的心,在網上敢于義憤填膺,在線下也要熱血沸騰。同時,在社會的轉型期,我們也需要對社會規范和道德進行梳理、凝聚共識,形成一個主流的規范,其中既有法律層面的,也有道德層面的。就冷漠圍觀而言,不能滿足于批評或說教,而是要清晰地告訴人們,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哪些不能做。
上一頁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