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我們注意到,這次政協大會中有一項重要議程是政協章程的修改,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這次章程修改基于什么考慮?有哪些主要內容?
王國慶
謝謝你的問題。現行政協章程的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是1982年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確定的,三十多年來已經做過三次修改,這次進行的還是部分修改。主要基于三點考慮:
一是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判斷、新舉措,需要在政協章程中加以體現貫徹。二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協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出臺的有關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重大的部署也需要在政協章程中加以體現貫徹。三是過去五年里,全國和地方各級政協在工作當中形成的很多好做法、好經驗,也需要通過章程的修改,把這些上升為制度。
這次提出的是部分修改,保持章程的總體穩定是遵循的原則之一,所以是改了那些必須改的。至于具體內容,修正草案還要經過大會討論修改,審議通過以后將會正式公布。謝謝。
劉佳義
請繼續提問,請中區第二排第一位記者提問。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
我想問關于中日關系的問題。我們感到日中關系有復蘇跡象。今年兩國將迎來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借此安倍首相有意正式訪問中國。雖然兩國之間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分歧,政協委員怎么評價現在的中日關系?希望如何展開對日外交?另外對日本有何期待?
王國慶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是誰也搬不走的近鄰。中日兩國是東亞地區的大國,也是世界的主要經濟體。所以中日關系不僅關系兩國,對于本地區和世界也有重要影響。我們也注意到,近來日方在對華關系上釋放出一些正面的信息,中日關系也出現了一些向好的苗頭。所以我們很希望雙方能倍加珍惜,抓住這個有利契機。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點原則共識的基礎上,不斷積累積極因素,推動兩國關系盡早重返正常發展軌道,為兩國高層交往創造適宜的氛圍。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日關系出現“時好時壞”,根子在于日本政府對歷史問題認識上的反反復復,在于部分日本政客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這個狹隘的思維。所以在這里我想說的是,試圖忘記過去、不敢正視歷史的國家是難以獲得尊重的,一心想把鄰國視為戰略對手的國家也是注定找不到未來的。相信我們只要真正做到老一輩政治家倡導的“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真正以兩國人民的福祉為出發點,中日關系就一定能跳出這個“時好時壞”的怪圈。我們是希望中日關系一直能很好的發展下去。謝謝。
劉佳義
繼續提問,請中區第三排這位男記者。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此刻我為中國農民代言。我的問題是,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們關注這個戰略和正在推進的城鎮化建設如何銜接。請問發言人,政協委員對此有何思考和建言?
王國慶
農民日報為農民代言,名正言順。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今年的一號文件,這是黨中央連續15年發布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這說明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一貫的高度重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看到我國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但我們也注意到,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三農”短板日益凸顯,一些地方就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農戶“空巢化”、人口“老齡化”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城鄉同步邁向全面小康的步伐。黨的十九大報告里面兩次提到鄉村振興戰略,并把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
前面說到今年的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又做了具體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升級,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內涵十分豐富。它既包括了經濟、社會、文化振興,也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鄉村振興要順應農民的新期盼,要立足國情農情,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匯聚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協調推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在過去五年里,“三農”幾乎是全國政協每年組織調研協商的主打話題之一。通過組織委員深入調研發現問題、查找問題,利用協商平臺和渠道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并形成報告,建言獻策。今年全國政協確定的10個重點協商議題當中就有兩個是關于“三農”的,一個是我前面已經提到的“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另一個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我想我們委員們一定有很多話要說,我們當然也很希望媒體多多報道他們所說的話,為我們鄉村振興助力,讓這個戰略盡早變為現實。
繼續提問,請中區第一排第二位男士。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國際在線記者
近期西方有輿論宣稱,中國利用文化傳播等方式在西方搞滲透,通過所謂的“銳實力”對西方國家施加影響,干涉內政。我們注意到發言人曾從事對外傳播工作多年,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王國慶
謝謝你的提問。炮制新詞“黑”我們中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所以對于所謂的“銳實力”我確實想說幾句。文明是因交流而多彩,人類是因交流而進步,跨文化傳播增進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對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媒體朋友這一點都很清楚。
當今,中國穩健持續的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許多人渴望了解中國,中國的對外傳播本著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宗旨,一直在努力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提升,這些年我們對外傳播工作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大,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這不只是為了展示我們自己的形象,也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國際社會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中國。我們給提供信息,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原來我們的聲音出不去,現在我們有這個力量把我們的傳播力提升一點,能把它傳出去,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當然我們也為了展示自己的形象。這也無可非議。
可是我們非常遺憾的看到,西方有些人,他們的身體進入了21世紀,但是他們的大腦還停留在冷戰時代。做同樣的事情,西方國家是展示“軟實力”或者叫“巧實力”,到了我們中國就成了別有用心的“銳實力”。軟實力是Soft power,多好聽啊,巧實力是Smart power,多好聽啊,銳實力是Sharp power,聽著就那么不舒服。這種炒作充分反映了西方某些勢力頑固地以意識形態劃線,堅持冷戰思維和雙重標準,對中國充滿了偏見、歧視和敵視,本質上這是“中國威脅論”的新版本。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們之所以相互敵視,是因為相互害怕;之所以相互害怕,是因為相互不了解;之所以相互不了解,是因為相互不能溝通;之所以相互不能溝通,是因為彼此隔閡。”在當今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之間,應該努力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齊心協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是以對抗的思維來制造藩籬,彼此隔閡,猜忌詆毀。
劉佳義
請繼續提問。請中區第二排第二位這位女記者。
鳳凰衛視、鳳凰網記者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過去40年里人民政協在推動國家方方面面、各個層次改革開放進程中充當了什么樣的角色?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未來還會繼續怎樣做?
王國慶
謝謝你給我一個很大的題目,所以我也只能統而籠之的回答你。40年前的1978年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人民政協事業可以說從那時起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40年來,人民政協事業與國家的改革開放一道前進。可以說,改革開放使人民政協事業重新煥發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給人民政協工作開辟了廣闊舞臺和絢麗前景。
人民政協始終堅定地支持改革開放、服務改革開放、參與改革開放,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國家協商議政的重要平臺,人民政協充分發揮了代表性強、聯系面廣、包容性大的優勢,積極地為國家的改革開放鼓與呼,引導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支持和參與改革開放,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聚合力。政協委員們圍繞改革開放的重要領域、關鍵環節,聚焦廣大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難題,深度調研,積極協商議政,開展民主監督,為改革開放出招、謀策、建言,貢獻智力支持,在推動不斷改革開放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時代,人民政協將更緊密地團結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堅守定力、埋頭苦干、務實進取,努力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獻策,不斷譜寫人民政協事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