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下載后應用前關閉部分權限
對此,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手機App濫用權限的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了,而且這種現象在安卓系統更嚴重一些。
李鐵軍介紹,造成手機App濫用權限的情況分幾種,一種是大量正常App在開發過程中,給未來留有發展空間,“這個行業的一個特點就是用戶群越來越大的時候,功能也會無限拓展,就需要更多的權限。比如說,原來沒有要求定位的,當它現在有一個社交功能后需要用到定位,或者發展O2O之類的都需要定位。”所以很多開發者就未來規劃的目標會需要事先“占個坑”,先把權限申請下來。而還有一種情況是,消費者可以看到的手機權限設置,并不是全部授權。相當一部分程序在消費者沒有操作任何權限設置,軟件就已經自動安裝完畢了。
不過,李鐵軍也表示,避免用戶隱私泄露還是有一些辦法來解決,比如安卓系統在6.0的時候,系統的安全管理功能會提供機主對一個具體App來管理它的使用權限,用戶如果發現有些程序申請的某些權限覺得“越權”,就可以在權限管理當中,把相應的權限關掉。
律師說法:非法獲取個人信息并盈利將獲刑
北京市諾恒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林悟江認為,一些手機APP要求取得與自身業務沒有任何關聯性的用戶信息的授權,屬于惡意取得授權,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關鍵在于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比如立法禁止經營主體取得與自身業務沒有關聯性的信息授權、一事一授權、授權用途必須明確具體等。
就目前而言,如果手機APP的經營主體惡意取得授權、濫用授權,并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征信信息、財產信息五十條以上的;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五百條以上的即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將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記者手記:告別“透明人”需多方努力
不可否認,App廣泛應用是數字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享受信息化生活帶來的便利也是社會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重要過程。但App在為手機用戶提供上網便利的同時,也的確讓手機用戶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透明人”——我們在享受數字化便利的同時,個人隱私已經越來越少。
上網幾乎等同于“裸奔”,這對任何手機用戶來說,無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每一個新的行業的興起就必然會出現某些傷害用戶利益的事情存在,監管部門的“沒有及時發現和解決”,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漏洞呢?因此,保障個人信息安全,需要有關部門作出更加權威的分析、評估和研判,也需要在技術和法律層面予以完善。安全廠商與制造商、運營商、互聯網服務商、應用開發企業等渠道加強合作,確保各平臺及管道是安全的,從源頭去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可能會更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