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雙節高速公路免費通行舉措獲得大量掌聲,不過,寧夏自治區吳忠黃河大橋輔道橋的收費站撤銷卻未換來喝彩。
“7月12日清晨,吳忠黃河大橋輔道橋收費站正式撤銷并停止收費,就在當天,他們用鐵質構件堵死了兩條路的四個道口,川流不息10年的通道瞬間變成一條死路。”吳忠市青銅峽陳袁灘鄉居民王先生質疑,這個被自治區交通廳上報給交通部作為清理收費公路工作業績的舉動,儼然成為一個笑話,以封路為結果的撤站根本就毫無價值。
據了解,寧夏自治區此前向交通部上報了擬在今年撤銷兩處公路收費站的工作計劃,其中已經撤銷的“吳忠黃河輔道橋收費站”排在首位。《寧夏日報》曾報道稱,寧夏治理收費公路工作獲得交通部肯定。
對于外界的批評,寧夏交通廳廳長周舒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否認撤站是為了向交通部上報成績,稱封路是基于安全考慮。不過,他也承認,封路的做法過于簡單。
撤站當天即封路
吳忠黃河大橋輔道橋依傍在“京藏高速吳忠黃河大橋段”上,是將高速公路兩側邊道以隔護欄分離而成。一端連著地級市吳忠,另一端是其縣級市青銅峽。在打造“黃河金岸”、“吳青一體”的口號聲中,這座2002年建成通車的大橋承載了兩岸人民的致富夢。
位于青銅峽一側黃河岸邊的嘉寶輕紡工業園一位企業負責人說,輔道橋在促進商貿流通、推動經濟發展上發揮了不可估量作用。附近群眾求醫問藥、子女讀書、探親訪友、購物經商、進城打工,均以此橋為通道。自己在工業園區經營多年,一直借助其輸入原料、外銷產品。
據了解,輔道橋設有收費站,機動車通過每次5元。在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取消收費被頻頻提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亦同聲相應。2012年5月,寧夏自治區政府研究決定,同意撤銷該輔道橋收費站。7月12日清晨,吳忠市有關方面組織人員撤掉了收費站。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們在撤銷收費站的同時,在兩條輔道的東西兩端砌上了路障,阻止人和車通過。”前述陳袁灘鄉居民王先生說,因為每天走這座橋的居民非常多,有關方面封路的做法引起周邊居民的強烈不滿。兩天后,陳袁灘鄉300多村民一齊動手,將封路的路障拆除。
一周后的7月22日,吳忠市有關方面又組織工程車試圖封路,遭到附近村民阻攔。23日,被設置的水泥路障又遭人拆除。8月1日,政府出動200多人,強行對輔道澆筑了混凝土構件。
據了解,在當地村民的不斷阻攔和上訪后,最初被全封的輔道,后來被開出了一個寬1.4米的豁口,允許人和非機動車通過,小汽車仍無法通行。
為何封路?
“花費巨資修建的大橋尚處服役期,為何人為地將其封堵?”王先生說,輔道橋被堵后,陳袁灘鄉的車主如果到對岸的吳忠市辦事,只得繞行3公里遠的另一座黃河大橋,并每次繳納8元過橋費。
這座3公里外的黃河大橋當地人稱為特大橋,因為是2010年11月建成通車,也被稱為黃河新橋。據報道,黃河新橋總造價4.47億元。
當地居民推測,輔道橋收費僅有5元,而黃河新橋卻收8元,如果不封輔道橋,車主肯定不會選擇新橋,花費巨大的新橋將成為擺設。封堵輔道橋,增加新橋交通流量,有利于其收費。也有居民認為,封堵輔道橋,增加新橋通行量,有利于帶動新橋周邊房地產,這背后可能有利益集團推動。
記者聯系了吳忠市公路分局和交通局,相關負責人均表示,附生在京藏高速公路上的輔道橋,其管理責任屬自治區交通廳,為何封路應咨詢交通廳。而吳忠市政府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活絡黃河兩岸交流,推動兩岸經濟發展而言,市政府與大多數老百姓一樣,支持取消收費。至于為何封路,主要是擔心撤銷收費站的安全問題。
周舒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利益集團推動一說毫無根據,因為對陳袁灘鄉的車主目前采取的是月票制,每月僅收10元,這一收費標準遠低于正常通行費用。
對于封堵輔道橋一事,周舒解釋,這與輔道橋的歷史有關。他說,輔道橋是附生在京藏高速吳忠段上,最初設計時,該高速按六車道規劃,因為車流量小,為方便吳忠和青銅峽兩岸人民,特別各辟出一條車道作為輔道橋。這一安排結合了長遠需要與權宜之計,長遠而言,如果車流量增加,輔道橋所占車道最終仍要回歸到高速路中。而短期內,辟出閑置的車道供兩岸附近居民過河,獲得當地政府和兩岸居民認可。因為是單行道,安全性較差,自治區交通廳與吳忠市溝通后,由吳忠市設立收費站,安排人員管理,交通廳不參與收費管理和分成。
他表示,盡管由吳忠市收費管理而正常通行了10年,但這種方式還是權宜之計。永久的解決辦法,是建成新的大橋替代輔道橋功能。2010年,黃河新橋建成通車,撤銷收費站并封堵輔道橋就提上工作日程。
對于封路導致的資源浪費問題,周舒表示,如果允許輔道橋繼續通行,就需要保留收費站,而群眾對收費問題意見更大。在收費和浪費之間,交通廳無奈地選擇了后者。從長遠來說,輔道橋最終會回歸高速公路,當前封路但開出豁口,允許行人和非機動車通過,也是折中方案。
程序是否合法引質疑
不過,習慣走輔道橋過黃河的青銅峽市民,特別是處于橋頭位置的陳袁灘鄉村民意見頗大。對于官方說法,他們據理反駁。
一位要求匿名的村民在其上訪材料中指出,建造黃河大橋及輔道橋,應是在完成立項報告、設計方案并獲得自治區、交通部、國家發改委等同意而后斥巨資興建,而今,交通廳卻徑直將這條經層層審批的大橋封死,而未進行聽證、報告,外界并不清楚其決策過程是否合理合法?蠻橫的封路做法,是簡單行政,脫離以人為本,也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相悖。
面對質疑,周舒承認,封路決定是由交通廳做出的。建了新橋后,他們認為可以采取封路措施。“我們以前把問題想得過于簡單!”周說,由于群眾反應強烈,交通廳也認為繞行3公里對于行人和非機動車確實困難,因此主動糾正了做法,在原來全封的路障中間,開出一個1.4米寬的通道。
記者掌握的材料顯示,在《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4號)上,僅提及同意撤銷輔道橋收費站及收費站人員安置問題,并沒有撤銷收費站后就封路等內容。對此,周舒表示,封路是交通廳基于安全的考慮而做出的行政行為,至于封路需要什么樣的程序“沒有相關規定”。
對于周舒反復強調的安全問題,陳袁灘鄉王先生不以為然:在輔道橋被封路后,很多人選擇通過浮橋往返黃河兩岸。“安全性更差的浮橋都允許通行,為何高速公路輔道橋卻不讓通行?恐怕這是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無法自圓其說的。”